“印度趣谈”网站4月7日发表题为《以色列再次联系中国——地中海之滨的海法港将由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经营25年》的文章,作者是印度前外交官M·K·巴德拉库马尔。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国务卿访问以色列还没过去10天,以色列候任总理兼外长亚伊尔·拉皮德就联系了中国。

此次互动进一步表明,在美国退出中东地区并取消对伊朗制裁从而可能改善地区既有秩序的背景下,以色列的外交政策风向发生了变化。

过去十年来,以色列与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关系成了华盛顿的眼中钉。以色列前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当然知道如何以他希望的方式行事而不被惩罚。2014年是一个转折点。那年,内塔尼亚胡决定快速批准与中国的技术合作协定。

去年9月,以色列第一个私有化港口在海法正式开港,由中国企业建设并经营。人们对这个耗资17亿美元的地中海沿岸港口寄予厚望。该港口可以停靠装载18000个或更多集装箱的大型货轮,有利于促进以色列作为地区贸易中心的地位。

以色列一直在营销国有港口、建设新的私有化港口,努力降低成本并缩短货船卸货等待时间。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以色列99%的进出口产品都通过海上运输,升级设施对维持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拜登去年8月在椭圆形办公室与以色列总理贝内特举行首次会晤时,他提出了中国不断增加对以色列投资(包括高新技术部门)的问题。

中国方面则选择了从容应对。

中国公司近年来一直在以色列开展基建和交通运输项目,获得了一系列项目招标:在海法和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杜德开建新港口、修建特拉维夫轻轨系统的重要路段等。

中国被以色列作为世界创新中心的声誉所吸引,中国能提供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巨大的制造业实力,这让双方高度互补。在中国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以色列在现代农业、医疗设备、网络安全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发现了几乎无缝对接的商业机会。

以色列在处理如履薄冰的美中技术紧张关系方面经验丰富,努力平衡它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商务与安全利益。尽管如此,以色列将它与中国的商务和安全技术贸易区分开来也并非易事。

中国相信以色列奉行独立外交政策的能力。理想情况下,它希望以色列等中东国家也按照东盟的方式拒绝在中美竞争问题上选边站队。以色列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当然加强了这种信念。

中国没有采取军事化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在中东地区不断扩大的利益,而是依赖不断发展的现实——地区国家本身的行为和战略并不消极,最低限度地参与地区竞争可能带来非常富有成效的回报,因而中东国家会把中国看作一个“未开发的资源”。中以关系提醒我们,不要以中美对抗的眼光看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