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化“战略”于事无补

一种建议是弱化广泛正式的战略部署而倾向于巧妙、力量和敏捷,这与眼下的趋势相反。俄罗斯今年早些时候“入侵”乌克兰时,美国据认为已经制定一项新的大战略:重点放在与中国对抗,(或多或少)让欧洲和中东自生自灭。俄罗斯的导弹和炸弹不仅摧毁乌克兰的城镇,也摧毁这一计划。

这种观念存在缺陷。当然,对世界有某些总体概念非常重要——比如,美国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理想,或者美国面临竞争对手崛起和气候变化、国家失败等情况带来的挑战。决策者在必要时可以把此类想法称为“大战略”,但不应该过度重视这些想法,因为在制定具体政策方面,这些普遍原则提供的帮助往往有限。大战略依赖简化,但世界是复杂的。

就此而言,美国也是这样。首先,美国是一个既维持现状又修正现状的强大国家。美国寻求维护世界秩序的关键要素,包括贸易自由流动、个人自由等;但因为忠于这些理念,美国也反对并经常寻求改变那些不信奉这些理念的政权。另一方面,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各种理念和利益交织后的产物,这些理念和利益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理想主义者认为美国必须与令人讨厌的伙伴断绝关系,这忽视了复杂性而倾向于教条主义的简化。

犯同样错误的还有“整顿派”,他们的外交政策完全摒弃任何有关价值观的考虑。

理念很重要,但不像知识分子和政客认为的那样重要。治国之道重要得多,它关乎感知、调整、利用和实践,而非规划和理论。这就像柔道选手的技巧:他可能也有计划,但最重要的特点是敏捷。这就是哲学家以赛亚·柏林所说的“理解而非知识”能力,即“判断什么符合什么情况的能力:在特定情况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手段有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效”的能力。

鉴于当下各种挑战的速度和不可预测性,专注于治国之道而非大战略显得尤为紧迫。美国将在不远的将来与中国、伊朗和俄罗斯这三个对手对抗。

雪上加霜的是,一个地区的危机有可能在另一个地区反弹。例如,北约边界的混乱可能会把美国的资源从亚洲抽走,事实上这已经把美国的注意力重新转向冷战斗争的老战场。一些正在起作用的较大力量,比如气候变化、民主的衰败和伊斯兰恐怖主义,将为爆发不可预测的危机提供更多机会。美国的目标应该是应对这一混乱的现实,而不是为全球政治提供一个架构。

美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多个方面,包括基于价值观的国家特性、庞大的规模、有利的地理位置、压倒性的实力,以及虽然有缺陷却是一个成功的西方民主国家的两百多年历史。然而,今天的美国进入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大战略——以及这种战略对于大手笔简单化的偏好——不会带来什么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