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政治”网站(欧洲版)1月9日文章,原题:力挺欧中投资协定 欧盟与中国达成一项全面投资协定,招致一些批评声。但此类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没道理的。该协定将改善欧洲企业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展业务的条件,为欧中创造就业机会,并为北京提供与欧洲合作的动力。

有三种观点反对该协定。其一认为它代表了中国的战略胜利,分裂了西方。其二称它无视中国人权问题。其三认为在拜登政府上任前达成该协定,妨碍建立协调的跨大西洋战略,以对抗日益强硬的中国。一些人还认为,该协定不符合欧盟将中国定为系统性竞争对手的原则。上述每种看法都有些道理,但无一不是有选择性的,都无法令人信服。

我们一直幼稚地认为,让中国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将促进其向西式自由民主过渡。现在我们可能走向另一极端,以最终或导致武装冲突的方式妖魔化北京。片面的“黄祸”思维未能看到中国的惊人崛起。不过,认为欧盟可通过是否签署投资协定来大幅改变中国行为的观念,是不现实的。与帮助欧洲或中国工人相比,批评者们似乎更关心向他们的选民发出政治信号。总而言之,该协定代表着布鲁塞尔与北京之间,以及在华经营的欧美公司之间向着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迈出一步。

那认为我们应等待美国当选总统拜登的说法呢?华盛顿在发动对华贸易战、与中国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前,都没有与欧洲协商。特朗普反而使用恫吓、域外制裁、不分享情报的威胁,试图将中国的华为拒之于欧洲市场之外。

诚然,拜登承诺与盟友一道采取共同方式应对中国。但追求跨大西洋共识,并不意味着欧洲应在与北京的贸易和投资安排上给予美国否决权。指责欧洲“在美国安全保护伞下追求狭隘私利”的那些人,实质上是在暗示欧盟应接受有限的经济主权作为北约保护的代价。

美国新政府需几个月才能制定出对华战略,并决定特朗普的哪些政策要维持、哪些要抛弃、哪些要调整。欧盟现在有机会影响北京、布鲁塞尔和华盛顿之间的三角关系,为何还要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