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黎安友(Andrew J.Nathan)认为,西方对北京即将攻台的恐惧是多余的,北京在台湾问题上仍奉行“战略耐心”,仍会遵循“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西方战略学界近两年来对于北京会否对台动武有各种猜测,近期随着俄乌战争爆发,宣称北京可能攻台的论调甚嚣尘上。中评社报道,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23日在《外交事务》网站撰文,提出与在美国流行的观点不同的说法--北京在台湾问题上仍在进行长远博弈。黎安友指出,对于北京即将攻台的恐惧是多余的。几十年来,中国对台政策的特点是“战略耐心”(strategic patience),中国对印度和南海等其他领土主张的争端也是如此。他相信北京会认为,与其冒着付出高昂代价获得台湾,还不如耐心等待台湾最终投降。
黎安友分析,除了控制台湾的历史和经济动因之外,北京相信有必要防止其他国家利用台湾作为基地,在军事上施压或在政治上颠覆中国大陆。美国也有强烈的动因坚持华盛顿自1972年以来所谓“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鉴于台湾人拒绝统一的情绪,“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意味着台湾将处于无限期的、也许是永久的“事实上的自治状态”。黎安友指出,更全面的事实表明,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仍在奉行“战略耐心”。
他提出三点主要的理由:
首先,中国人有信心,他们能够比西方人更好地处理自己的问题。他们不否认面临各种挑战,但他们认为西方正在衰落。中国的战略家们似乎并不认为中国已经与西方达成了有利的力量平衡。黎安友写道:北京能够等得起西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决定性地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斜。当华盛顿意识到保卫台湾的成本超出了它的能力范围,而台湾官员意识到华盛顿不再有与中国发生冲突的兴趣时,台湾将务实地谈判达成一项北京能够接受的安排。中国只需要阻止台北和华盛顿试图锁定正式的“台湾独立”。因此,北京展示军力并不是即将到来的攻击的前兆,而是旨在为历史采取其道路争取时间的措施。
其次,与中国被描绘为渴望战争的普遍形象相反,北京在追求其他目标方面也表现出了战略耐心。中国在南海的行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在不引发武装冲突的情况下改变战略现状的手法同样表现在处理中日钓鱼岛争端和中印边界争端上。黎安友写道:中国的战略行为是面向长期而不是短期的,从没有存在到在许多竞技场持续存在,而不会受到实质性的反击,更不用说武装冲突。到目前为止,这种战略上的谨慎在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中表现得很明显,北京在没有引发危机的情况下施压,阻止“台独”。
最后,黎安友称,中方从俄乌战争中得出的教训是,战争是困难和昂贵的。没有理由相信北京觉得可以轻松赢得对台战争。西方反华情绪高涨,使得美国介入台海危机的可能性增加。黎安友认为,中国正在遵循孙子兵法的古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称,应对中国大陆的“战略耐心”,美国唯一的方法就是相应的忍耐,并不断调整威慑力量。黎安友承认,在美国相对于在全球GDP占比不断缩小的今天,这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他相信:“如果说台湾海峡长期僵持是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那么谁在这场博弈中保持的时间最长,谁就有可能最后胜出。”评:这像是美国真正的“中国问题专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