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搞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为啥这么引人注目?因为这种东西在航天应用领域特别有价值,可以算是一种战略性应用技术,当然由此导致的另一个特点是这种东西技术比较复杂,实现起来特别不容易。从研制要求上来说,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使用运载火箭发射入轨,自带载荷舱,可携带专用任务载荷完成各种复杂任务,在轨道运行中可以实现轨道机动,空间到达性和自持性都相当不错。完成任务后它可以直接再入大气层,利用空气动力减速,同时凭借其升力体外形能够产生足够的升力,并提供有效的操控能力,最后可以自行穿越大气层像飞机那样着陆在指定的跑道上——当然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自主完成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归来的部分,和当年的航天飞机非常相似,但是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体量差异。航天飞机轨道器部分重量超过100吨,而作为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代表的美国产品X-37B还不到5吨,体重降下来,热防护、气动载荷和结构设计以及操控问题都变得相对可靠,但也不是谁都能玩儿得好。中国近年来在积极探索试验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估计技术架构与X-37B类似,但是肯定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可以静等今后的官宣,一定会有令人振奋的消息。笔者想说的不是技术难点,而是它的用途。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作为运载器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用火箭打上去,完成任务(可能是很复杂的任务)后自己再入滑翔归来,进行必要检查后很快又能再次搭乘火箭上去,执行另外一项任务。举个例子,现有的卫星等轨道空间设备如果某个部分发生故障,可能就会失去功能,过去的方法是整个报废,这很浪费。如果不想报废,那么可以派人上去修,派谁去?当然是航天员,于是就得发射载人飞船,通过航天员空间作业的办法维修。这样肯定很麻烦,因为载人飞船可不是随时都能做到快速响应,为了确保载人发射的安全,许多工作必须严丝合缝一丝不苟,需要一个固定的准备时间。但是如果使用这类小巧的可重复“空天小飞船”携带维修器材升空,通过变轨机动到故障航天器附近,利用智能维修系统甚至轨道作业机器人,就能很快地把故障部分修好或替换掉,迅速恢复轨道资源的作业能力。既然能维修,那么肯定也能干升级的活儿,这样一来,轨道资源的应用潜力会显著扩展。这里说的只是轨道机动维修工的角色,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用武之地相当广阔,在轨道空间内能长期值守、能灵活机动、能自主作业、能自行返回,你说它的用途多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