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钞,中国制造,商品换美元,这是残酷的国际分工,中国加大对硬科技投入,打破美国技术封锁,2.8万亿研发总支出仅次于美国,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要耗费资源用生产出来的商品去换美国印出来的“绿纸”?这就是近几十年来的国际分工,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中心”,占据上游高端部分搞研发,广大的新兴经济体处于链条的“外围”,在中低端部分做代工,双方通过贸易相互获利。发达国家出一分力,获得了九分的利润,发展中国家出了九分的力,却只能拿一分的辛苦钱,看起来确实很残酷,只不过新兴经济体的技术不断进步,产业链也会逐渐由低端走向中高端,产业链越来越长,而处于中心位置的发达国家产业链被不断压缩。中国就是这条“逆袭”之路上的佼佼者,四十多年前我们的发展起点很低,不具备进入“中心圈”的能力,甚至连现代经济的门都没摸到,当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廉价的人力成本,利用后发优势去摘低处的“桃子”,在全球化分工中找到了合适的定位,努力增加原始积累,总的来说就是先易后难,先发展数量再提高质量。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经济在四十多年里创造了世界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8年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的1.7%,2021年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超过18%,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工业国,制造业占全球份额超过三分之一。中国已经有了走入产业链中心圈的实力,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不断增加对技术的投资,从2012到2021这十年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从10000亿元增加到28000亿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研发人员总量更是稳居世界首位,创新指数排名全球第11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型国家。如今的中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啃下了众多的“硬科技”,深海一号、北斗卫星导航、祝融号登陆火星等一大批高精尖科技震撼世界。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客观上对资金的需求更大、研发成本更高、前置条件也更多,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不具备这些条件,只能把有限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应用技术层面,现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中国的经济大循环里,在全球产业链上有了更加战略的位置。中国制造正在向“智造”转型,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掌握越来越多的底层技术是基本前提,有了人才和资金的支撑,再加上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提升关键技术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前景很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