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为什么和很多人的感受有差异?平时观察街边很多“旺铺出租”,看起来不太好,之所以GDP增长与个人感觉上会产生落差,主要因素就在于产业差异。在统计学上有个名词叫幸存者偏差,我们获取消息资讯的渠道,往往来自于幸存者,这会导致结论与实际情况出现一定偏差。比如我们在春运的火车上问大家都买到票了吗,一定会得到肯定的回答。经济上也会有有这样的感知偏差,按产业来看,影响的程度也是不同的。第一产业增加值54779亿元,同比增长4.2%,主要以农业为主,本身受影响就不大,再加上助农政策和补贴之类的,农民收入有保障,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0元,实际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50189亿元,增长3.9%,工业生产会受到影响,但通常不会很快传导给消费者,因为工业生产离普通人太远了。现代工厂特别是中低端制造业工厂利润率不高,对成本的控制非常精准,基本会远离闹市区,都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园内或者下面的乡镇,我们路过也看不到生产情况,除了工厂员工外,对社会的影响要小很多。与此同时,工业有内部的投资和消费以及外贸兜底,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出口17.67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只要订单源源不断,企业能够正常运转有产出,最终都会体现在GDP上。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没有工业那样的条件,行业性质决定了它只能存在于人多的地方,比如城市,同时第三产业距离普通人最近,生活在城市的人可以不种地也不进厂,但肯定离不开第三产业,距离近了,感触就深,很多人听到东莞一家大型鞋厂关厂停业,根本不会在意,但是身边一家吃了好多年的饭馆倒闭了,肯定会有所感触。今年前三季度受影响最大的的恰恰就是第三产业,没人愿意消费,没人敢消费,服务业就起不来,所以很多人感觉生活不易。实际上,中国经济恢复向好令世界意外,第三季度GDP增长3.9%,超出市场预期。此前路透社和法新社曾对众多国际经济学者进行过问卷调查。路透社预测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为3.4%,法新社给出的预测增长值仅为2.5%。横向来看,中国的经济体量摆在那里,前三季度正增长3%已经相当优秀,在多重压力下能取得这样的数据算是比较好的表现。纵向来看,比起过去几十年动辄两位数、9%等的高数据,3%的增长又显得不那么抢眼,经济增长从保10%、保8%再到保6%、保5.5%,增速下降是事实,但质量提升也是实打实的,经济增速是重要指标不是唯一指标。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矛盾和问题比过去更加错综复杂,需要全方位统筹规划,充分释放政策效能,保持坚定信心,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不必纠结,坚持到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