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支撑。 中美智库间的对话沟通,是加强人文交流、开展二轨外交、稳定中美关系的重要渠道。本文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曾数百次参加中美智库对话及相关研讨会。他如何评价美国智库的现状?中国智库如何在批判地学习经验同时,平视交流对象,加深沟通效率,提升国际话语权?作者在文中一一做出了回答。 本文原标题为《平视美国智库》,发表在学术期刊《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4期,作者授权观察者网发布文章精简版。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文】

特朗普执政时期,笔者访问华盛顿,曾与一位美国顶级智库负责人私聊。他感叹道,“我知道今天讲的,你一定会写内参给中南海参考。但我却报不到白宫去。我们现在离白宫只有1公里,但白宫离我们却是1000公里。”这段看似对特朗普不愿听取智库建议的揶揄,却启发了笔者如何更客观、全面地认识美国智库。

美国智库曾为二战后美国主导国际秩序、美国在冷战中胜出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成功做出巨大贡献,但美国政府频繁更迭,以及总统执政风格与其党派不同利益,决定了重大政策咨询来源的非固定性。中国古代所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现象,似乎在当下美国智库界得到印证。在美国,往往这四年某家智库因得宠而门庭若市,下一个四年另一党派总统执政后,该智库就变得门可罗雀。

尤其是21世纪以来,美国政治极化,内斗频繁,美国智库发展也衍生了大量问题,如资金来源、社会角色等,被美国主流媒体广为诟病。

多年来,中国学界常把美国智库的发展视为本土智库发展的重要借鉴。[1]这些对美国智库运作特点借鉴式的研究,客观上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了智库业在中国决策机制中的重要性与社会舆论中的曝光度,但对美国智库建设经验的借鉴一旦扭曲为对美国智库的过度重视或迷信,就会起到始料未及的消极作用。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创立于1910年,是美国最古老的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