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听话听音,锣鼓听声。意思是要懂得听懂别人话里的弦外之音,外交更是如此。外交辞令的微妙在于,一方面各种言论都要维护本国的面子,一方面要通过字里行间让对方听懂潜台词,而且很多外交交易,都是通过这种潜台词完成的。

比如古巴导弹危机,美俄双方放狠话的时候,都要故意放出几句话,让对方看清哪里是可以商量的,哪里是妥协的,而且得玩到恰到好处,就是对方外交系统能听懂,不会引起核战争,还要让自己老百姓听不懂,不骂政府怂。

这里要提醒一下,经常有人会趾高气昂说,我们的外交辞令欧洲人听得懂么?这就是对国际关系历史太不了解。现代外交的主要思想、理论、战略、语言体系基本都是欧洲创立的,人家怎么可能听不懂。而新中国成立后,外交空间打开比较晚,真正开始全面了解学习,尝试掌握这些技巧来传播我们的外交理念,是改革开放后。所以怎么可能是有几百年经验的欧洲听不懂?这方面我们反而是新手,所以历史上,我们曾经误判过其它国家表达的信息。

当然,学了这么多年了,我们也该能够听懂更多弦外之音,并且熟练应用外交语言了。近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大使傅聪在接受了《南华早报》的采访。采访的内容马上被全球各大媒体所关注,各国都在这段采访中寻找中国所体现态度的即微妙又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国媒体对这件事的报道,本身也体现了各国的反响,对我们来说体现了他们态度的潜台词。

南华早报的文章中,重点强调的是几句话,俄罗斯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使中国“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北京不想“在朋友之做出选择”。乌克兰危机正在成为我们与欧盟双边关系的一个问题。“给我们与欧洲的关系带来了很大压力。

并且,南华早报特别注意到,傅大使用了一个词,说所谓的特别军事行动,这是俄罗斯人的称呼,眼下之意,中国政府已经不认同特别军事行动这种称谓。算是含蓄表达对俄罗斯行动的性质认定。当然,话只能说到此。后面傅大使说:中国是俄乌危机的附带受害者。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好朋友,所以中国不想在朋友之间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