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俄乌冲突、疫情频繁暴发等超预期因素,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市场普遍预期,全年GDP增速恐将低于5.5%左右的增长目标。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认为,美欧日韩发达经济体需求转弱,正在影响中国出口;但中国近年加强与东盟、中东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这些合作对于可能发生的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的会产生什么作用,仍需持续观察。以下为采访全文。

观察者网:综合比较国内外情况,如何客观评价2022年的中国经济?内部和外部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丁一凡:2022年国内经济总体稳定,但经济下行是肯定的,比原来预期的要差。我们控制住了新冠疫情,但在逐步放开的过程中还是遭遇了许多“没想到”,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比如,上半年上海防疫就出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而上海在中国及全球的产业链中都承担着重要角色,当地疫情的反复影响到许多产业链,使经济受到冲击。

进入冬季后,北京与其他城市的全面放开也造成一定“恐慌”,甚至出现了医疗挤兑现象。好在很快得到控制,经济现在基本恢复。

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稳定,通胀率比其他国家都低很多。人民币汇率在美联储升息的背景下,刚开始出现了一些下滑,但很快反弹,现在离岸市场人民币的汇率已经上升到美联储升息之前了。中国的通胀率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通胀率高,最终人民币的购买力就会胜出,人民币中长期会处于升值区间。

除了宏观经济总体稳定外,微观经济其实有不少改进。许多地方都在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新的产业链平台,使中国的产业链更加透明,竞争更加公平,效率更高,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都更有保证,因为可溯源。过去,我们的数字经济主要集中在电子商业一方,给民众提供了更加方便的购物条件与更加透明的商业环境。

最近一些年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及中国电信这些公司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大量投资,建立了全球领先的无线通信基础设施,华为、中兴等电信设备公司提供了大量技术领先的电信设备,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子商务公司提供了购物平台,再加线上支付技术有了快速发展,中国率先成为了“无现钞”社会。

疫情以来,越来越多的技术企业开始注重生产端的数字平台建设,它们与地方政府合作,提供更加方便的行政管理一站式服务;又与一些生产行业的企业合作,打造产业链平台,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端的全部平台,使得从建筑行业到工业制成品的产业链都更加规范、透明、高效。未来,这些产业链平台会让中国的制造业从质量到效率都不怕与低工资国家的产业链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