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观察:中国的机器人也无法做一切,需要劳动者。推动制造业自动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北京不得不为工人做更多的事情来追赶。
与如今的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一样,中国正在应对技术工人的短缺问题。劳动力的减少和提高生产力的迫切需求,促使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在工厂车间安装更多的工业机器人。不过,这并不能解决大问题。
为了整顿能够生产更高价值产品的生产线,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上个月发布了&34;计划。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工业部门的机器人密度翻一番。基础是2020年的每万名工人中有246个机器人。该蓝图建议将机器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水电站、风电场和关键电力系统等领域。
这样的技术目标设定,很说明中国政府的工作方式。前面可是有过中国制造2025。大和资本市场香港有限公司指出,要达到最新的目标,机器人密度只需要每年增长13%。同时,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在未来三年可能会下降,就像2020年那样。生产力增长继续放缓,提高了对工业机械的需求。总而言之,这些趋势指向一个完美的自动化需求-供应案例。
像埃斯顿自动化公司和深圳英诺威科技公司这样的本土公司正在制造快速而精确的机器,它们可以组装汽车,在三维平面内移动,并以复杂的方式扭曲,几乎就像人的手臂一样自如。其他机器可以焊接、紧固螺丝和进行激光打标。金属加工和汽车零部件公司正在抢购这些机器,2022年最后一个季度的销售额增长高达72%。日本的Fanuc公司和安川电机公司拥有领先的市场份额,供应了大部分需求。
同时,此前政府推动工厂自动化的努力,导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运营库存和最高的年安装量。这些都有助于加快生产流程,提高制造精度。
然而,在工厂车间拥有更多的机器人,并不意味着中国将迅速实现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这些机器是为了填补劳动力缺口,但是,它们也需要高度熟练的人员来获得智能制造的回报。如果没有正确的熟练程度,员工就不能对自动化设备进行编程和操作。
按照中国推广这项技术的速度,全国约3亿农民工,恐怕无法对制造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作出很大贡献。截至2021年,他们当中只有12.6%的人受过大学或以上的教育。
这对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来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到本十年末,由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从事的多达40%的活动困难会被自动化。超过一半的人年龄在41岁以上,重新掌握技能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同时,引进更年轻、更高技能和受教育程度的中国人将需要一段时间。无论如何,它不会以机器人密度增加的速度发生,也不会在该部所说的时间框架内发生。同时,选择进入制造业的人越来越少,而更倾向于服务行业。这些劳动者现在流动性较小,在离家较近的地方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