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学者网站2月24日发表题为《马来西亚的决策者为何不将中国视为威胁?》的文章,作者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马来西亚与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埃米尔扎·阿迪·赛义伦德拉。全文摘编如下:

我们该如何理解马来西亚坚称中国不对自己构成威胁的立场?

与邻国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一样,马来西亚也采取了避险做法,既希望美国促进地区稳定,又希望中国促进地区繁荣。然而,马来西亚两面下注的手法融合了一套独特的信条,让它在危及与北京关系的问题上显得更加谨慎。

首先,支撑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建构主义威胁观的是这样一种假设,即贴标签的做法会自我应验。正如马来西亚学者郭清水所言,这种观点可以追溯至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所说的一段话,“我们为什么要害怕中国?如果你认定一个国家是未来的敌人,那么它现在就会成为你的敌人——因为接下来他们会将你视为敌人,紧张关系就会出现”。

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地区行动采取淡化处理的态度,这是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螺旋理论影响。该理论认为,带有挑衅色彩的无心之举有可能将马来西亚拖入危机怪圈。对于大国调整对该地区战略的做法,如澳英美联盟,马来西亚的反应体现了它所奉行的观点:侵略招致侵略,并会在该地区引发军备竞赛。

马来西亚决策者经常批评美国文件中所体现的零和思维,比如将中国单挑出来,列为威胁。即便他们在私人接触时继续对美国在该地区的驻留表示默许,也往往伴随着警告,即把中国作为威胁单挑出来的做法正在破坏地区稳定。

这种批评态度凸显了第二个关键点,它与马来西亚决策者头脑中的威胁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有关:这个国家往往将威胁归于行动而不是行动者。在这一点上,一些海军军官对比了美国的国防战略与马来西亚的国防白皮书,后者没有单独指出哪个国家对马来西亚构成了威胁。

第三点是马来西亚评估威胁的方式有一个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吉隆坡从相对关系的角度来衡量威胁。

马来西亚倾向于将战术威胁——或者说平时在应对中国灰色地带活动时的不安全感——与影响马来西亚核心国家利益的威胁区分开来。由于战术威胁并未威胁到马来西亚的国家利益,只要吉隆坡认为北京尊重马方的核心底线,它就可以容忍在别人看来具有敌对色彩的行为。

马来西亚是在明白了中国不同于别的短暂停留者、而是持久存在的力量后,才开始接受从相对关系角度考虑问题的做法。实力雄厚的中国被视为始终影响马来西亚外交政策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马来西亚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作出让它能够处理好两国关系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