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已经接近尾声,而中国的外交热潮才刚刚开始。三条具有战略意义的主轴,反映出了中方今年的外交布局的整体方向。

第一条主轴自然是欧洲。法国总统马克龙、西班牙首相桑佩斯,还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段时间都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访华意愿。而且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态度非常积极,率先主动喊话,并通过各个渠道表达意向,而不是先等中方发邀请。特别是马克龙,自从去年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后,他就在公开场合屡次表示自己希望访问中国。在一众欧盟领导人当中,他应该是表态最频繁的那个。

【对中欧关系,欧盟表现出罕见的积极态度,其中又以马克龙为最】

这样看来,王毅主任此前出访欧洲时,对中欧关系做出的定位,无论欧洲国家是不是完全赞同,但至少是听进去了。

欧洲目前的对华心态,可谓相当矛盾,既想与中国加深合作,继续做大双边经贸关系的蛋糕,又不愿意过分得罪美国这个意识形态盟友。在安全层面,对美国的依赖更是难以割舍,而美国主导的北约军事同盟组织,其冷战思维正借机渗透到欧洲国家政治决策的方方面面吗,成为中欧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但欧洲过于依附美国的后果,就是完全丧失战略自主的权利,甚至是被美国推上中美战略对抗的第一线。欧盟领导人对此并不是完全没有认知。发展中欧关系,对冲美国对欧影响力,可能就是欧洲国家相继寻求与中方面对面沟通的直接动机。另外,俄乌冲突最后如何收场,中方又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否可以弥补美国在全球治理环境中的缺位,也是欧洲国家普遍关心的议题。某种程度上,乌克兰危机已经成了中欧合作的潜在方向。

【冯德莱恩据说要与马克龙一起访华】

我们大可以这么说,中欧交流沟通的成果,将直接影响到欧洲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上的自我定位,究竟是跟中方一起,做多极格局的重要推动者,还是说成为美国单极霸权的“帮凶”,甚至不惜出卖欧洲的政治利益。当然,无论是摆脱美欧关系的舒适区,还是说引导中欧关系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欧盟都面临相当的内外阻力。我们也不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几名高层来中国一趟,中欧关系就会出现转机,这终究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但拐点,很大可能出现在俄乌冲突结束之后。对此,我们还是可以保持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