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做探索性项目,吸收知识确实很容易,创造新知才是更高的维度,也更具有挑战性。” 来自河南漯河的 90 后剑桥博士刘烨,坚定认为组织工程就是她的 “菜”。

90后河南女孩研发可在体外还原器官发育,成功率为90%

图 | 刘烨(来源:受访者)

前不久,她刚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Advanced Science 发表论文《通过类器官定型组装及融合技术构建大尺度人造气管》(Bio‐assembling Macro‐Scale, Lumenized Airway Tubes of Defined Shape via Multi‐Organoid Patterning and Fusion),这也是其在剑桥大学工程系读博期间的代表作品。

立项该研究的主要背景是,对一个生物体来说,在 TA 从胚胎发展到完整个体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组织和器官的一系列发育,这个过程复杂且精妙,如人类可从一枚小小受精卵长为 “七尺男儿”。

对组织工程这门学科来说,它的任务是设计创造出合适的细胞材料以及微环境,把器官发育的关键阶段还原出来,并在生物体外培育出高度仿生、且具备一定功能的人造器官。

基于此,在剑桥大学工程系教授黄艳燕和合作导师 Joo-Hyeon Lee 的指导下,刘烨开发出类器官 3D 组装及融合技术(MOrPF),这是领域内首次诞生这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可在小鼠体外构建出小鼠气管和小肠管子等人造器官,这些器官的尺寸可控、形状也可控、并且具有中空的管腔结构。

90后河南女孩研发可在体外还原器官发育,成功率为90%

图 | MOrPF 类器官组装和融合技术示意图

器官再造,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领域,即用组织工程手段、通过设计动物干细胞体外发育的合适环境,创造出形态和功能上高度模拟真实器官的人造器官。一般来说,实验室生产的人造器官零部件,可作为新兴的药物研发工具、以及组织修复的原材料。

为构建出形态和功能逼真的人造器官,在导师黄艳燕的指导下,刘烨决定采用组装以及融合迷你器官(也叫类器官)模块单元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把多个微小类器官串联起来,并培育成长长的人造器官管子。

据悉,类器官是一种囊泡状的多细胞微型组织,具有类似器官上皮的三维结构和功能,在构建大尺寸仿生器官上拥有巨大潜力。然而,常规培养条件下,多数类器官很难突破毫米尺寸,并且形状和大小非常不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