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路人在悦悦旁边走过,距离不足半步。(视频截图)

  美国《侨报》10月21日载文《救救孩子,救救自己》,摘要如下:

  21日零时,惨遭汽车碾压的两岁女童小悦悦终于没能挺过来,告别了人世。对她来说,这也许是解脱,她生活了短短两年的这个人世实在太悲凉了。而活着的人们,必须要去面对自身的丑恶,因为18名路人的冷漠,映照出当年鲁迅先生笔下那些麻木的看客形象依旧在大陆社会游荡,甚至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看客之一。

  几天来,小悦悦的遭遇引发了中国人的大讨论,这讨论其实不是为了谴责那18位路人——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想拯救小悦悦,就是想拯救我们自己。倘若这个社会彻底丧失了向善的力量,谁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丧钟就是为你而鸣!

  在种种反思之中,有一种强硬的声音认为必须要立法,包括制定“见义勇为法”和增加“见死不救罪”都被推崇。用法律来管道德问题本来有些越俎代庖,且不好操作。比如,如果路人确实没有看见、没有看清,却要苛责他们承担风险,这样的法律是不是太过于机械化,也有失公允?被强制的道德,又能维持多久?这样的立法,必须慎之又慎。

  一个必须强调的事实是,现时的社会道德固然出现了诸多问题,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冷血动物,社会良心尚未泯灭。从捡垃圾的陈阿婆向小悦悦伸出援手,到好心人去医院捐助,再后来部分当事路人愧疚都可见端倪,遑论大灾大难面前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感人场景。笔者曾经撰文指出,中国人的道德没有滑坡,只是“藏起来”了,全社会都要努力,让道德勇敢地站出来。

  道德的问题,最终要靠道德手段来解决。针对社会关切,广东官方近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多场座谈会,谴责见死不救的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几场座谈会、若干媒体的考问、民间的议论……这些虽然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但正在掀起全社会的反思,唤醒沉睡的良知。没有人天生就道德沦丧,但建构一个有道德感的社会,一个互助互爱的氛围,的确需要每个人,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有网民说,“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希望全社会真的发出了自救的吼声,更希望这吼声可以成为重建社会价值观的契机。惟有如此,在小悦悦离去之际,人们才能面对并告慰她:你,是一系列冷漠事件的止血点。

(九尾网摘 记得分享给您的朋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