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民族主义,肯尼迪,关注中国]:

研究者看来,一方面中国政府强调不依赖“外人”,另一方面国际合作又成为中国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时的“稻草”。这就体现了中国的“技术民族主义”务实灵活。

“技术民族主义”这一说法是美国学者罗伯特·莱许1987年率先提出的。但这一概念对今天的中国有什么意义?

莱许当时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国应该采取措施,以防以后技术突破的机会被日本人夺走。这种观点就是“技术民族主义”。

莱许从美国角度出发,认为霸权国家应保护其技术前沿地位。政治学学者随后对这一观点进行演绎。有学者把“技术民族主义”定义为:相信技术是国家安全的最基本条件,必须实现技术本土化才能让国家富强。这与“技术全球主义”正好相对——全球主义更多把技术看成国际合作的机会,而不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另外,不少学者把“技术民族主义”概念与正在崛起的亚洲国家联系起来,称“技术民族主义”是亚洲国家破除对西方技术依赖的一种愿望。

那么,中国有没有“技术民族主义”呢?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学者安德鲁·肯尼迪发表论文《中国找寻可再生能源:务实的技术民族主义》,从能源领域分析了中国的“技术民族主义”。

肯尼迪认为,中国技术发展的“拐点”在21世纪头十年。此前,政府提出建设“国际创新体系”,主要集中力量在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为推动国外高科技企业进驻引发技术“让渡”,在高科技领域政策开放。随后,从2002年制定、2006年公开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中国力争发展自主技术,特别是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