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石炜】

最近,欧洲在电动车市场又出现了一些比较迷的操作。6月8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提议,将一些常见的锂化合物作为有毒有害物质和危险品进行管制,包括碳酸锂、氯化锂和氢氧化锂。

这将使得上述材料的进口程序、生产和处理变得复杂,将锂盐添加到对健康有害的物质清单中,可能会促使锂生产、储存、运输、制造等行业的一系列项目的修订。

该提案没有禁止锂进口,但如果立法,将增加加工商的成本,因为这意味着更严格的对锂化合物加工、包装和储存的监管规定。

更严格的规定自然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一方面,位于欧洲的锂矿开采及锂盐制造行业可能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欧洲对锂化合物的进口、储存和下游制造行业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例如,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的Albemarle公司表示,如果该计划被接受,它可能会被迫关闭其在德国北部朗格尔斯海姆的工厂。首席财务长斯科特·托齐尔(Scott Tozier)说,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将无法进口其主要原料氯化锂。该部门的年收入为5亿美元,工厂拥有600多名员工。

托齐尔警告说,宣布锂盐有害的决定将促使包括电池回收商在内的欧盟生产商大批离开,这种分类将“阻碍欧盟电池供应链的本地化,而是将生产过程转移到非欧盟地区,从而产生进口需求”。

欧盟委员会估计,到2030年,欧洲对锂的需求将是2020年的18倍,到2050年将是2020年的60倍。而将锂归类为有害物质这一做法,将对欧洲电池用锂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造成额外负担。

为什么欧洲会出台这种法规呢?

任何提议和法规,都是人提出的。既然是人提出的,那一定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欧洲素来就有“环保主义”的思想。为什么这里“环保主义”打引号呢,因为从客观上来看,这是一种建立在高水平生活和文化政治制度自信基础上的,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优越感。

这种所谓的“环保主义”,特点就是将生活物资的生产及报废环节外包到第三世界,自身维持高能量消耗水平的同时,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谴责他国发展的“环保”卫道士。

一开始,这种“环保主义”是有正面意义的,那就是欧美自身还是生产制造原产地的时候。《寂静的春天》一书,正是这种思想的开端。

但当数十年后,欧美将生产制造业外包到第三世界,这种思潮逐渐被政客和智库利用,有意形成了一种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思想武器,作为对第三世界的发展进行打压和钳制的工具。而在互联网渗透率高企的今天,“How dare you”则成了这种思潮扭曲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