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汇丰银行亚太股票研究主管 威廉·布拉顿】

在讨论中国制造业的能力时,人们的言辞经常与现实脱节。

一方面,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制造业正在失去相对竞争力。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高,以及国内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似乎都在推动出口商离开中国。

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巅峰”已经过去,并且其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将被地区内的其他国家取代。进而,这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和该地区不断演变的地缘政治平衡产生重大影响。

但另一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来支持上述论点。尽管有关某些公司将生产线迁出中国的传闻比比皆是,但数据表明,此类动作的规模不足以扭转中国制造业的基础上升势头,也无法改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最明显的证据是贸易流动。

尽管中国采取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但中国的出口仍然非常强劲。不仅如此,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最新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不仅没有减弱,而且越来越强。

例如,中国制成品的出口增长速度一直明显快于德国、美国日本或韩国。其带来的结果是,去年中国在全球制成品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飙升至21%的新高,而2017年这一比例仅为17%。中国现在是比德国、美国和日本加起来还要重要的国际供应国。

此外,与中国供应链影响力正在减少的观点相反,近年来中国制造商巩固了他们在绝大多数行业的主导地位。事实上,中国不断变化的贸易结构特别引人注目,它能够同时在低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中获得出口份额,包括皮革制品、卡车拖车和光学仪器等各种各样的行业。

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 图源:中国商飞

这样的成绩很难表明中国制造业的根基正在遭受压力。相反,它们凸显了中国制造商的超强竞争力,这些制造商日益主导着东亚和东南亚的制造业格局。尽管有关企业离开中国和供应链地理位置变化的声音不绝于耳,但现实情况是,2021年中国创造了地区内近一半的制成品出口额,而15年前这一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这种竞争力源自于多种复杂和自我强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许多因素与中国的规模优势有关。这使得中国能够支持比邻国更高水平的国内竞争、创新和专业化,并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生产成本,而这些都是地区内竞争对手一直难以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