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日本,二战,战俘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场上,被日军俘虏的数十万盟军战俘遭受残暴奴役和非人虐待,其中“巴丹死亡行军”和“泰缅死亡铁路”等虐俘暴行因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定为与“南京大屠杀”齐名的日军在亚洲犯下的三大暴行而广为人知。然而,在日军设立在本土和占领地的数以百计的战俘营中,以“高度专业性、高死亡率和高级将领被押”为特点的日军奉天(今沈阳)盟军战俘营,却鲜为人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场上,被日军俘虏的数十万盟军战俘遭受残暴奴役和非人虐待,其中“巴丹死亡行军”和“泰缅死亡铁路”等虐俘暴行因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定为与“南京大屠杀”齐名的日军在亚洲犯下的三大暴行而广为人知。然而,在日军设立在本土和占领地的数以百计的战俘营中,以“高度专业性、高死亡率和高级将领被押”为特点的日军奉天(今沈阳)盟军战俘营,却鲜为人知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共俘虏盟军战俘约35万人。为充分利用战俘的人力资源支撑侵略战争,日军抛出“以战养战”的战时策略。时任日本内阁首相兼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曾表白,“在日本我们对于战俘具有自己的观念,那么在待遇上自然也多少要与欧美有所不同;应充分利用他们的劳动力和技术来增加我国的生产,并应该努力使其有助于大东亚战争的实行而不使有任何人力浪费。”1942年8月22日,日本陆军省次官木村兵太郎致函关东军参谋长笠原幸雄,指出要调用1500名盟军战俘以提高满洲工作株式会社制造机床的能力,来满足日本加紧生产防空高炮、军火和飞机所需要的机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