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中企“强迫外包”最终成功,经验是否值得中国学一学?

《印度时报》在21日刊登的一篇新闻让印度人舆论沸腾,甚至有不少民众在网络上庆贺这是莫迪政府对中国的一大“胜利”,为莫迪连任选举增加了很大支持率。该事件是印政府继要求中国手机企业必须全部任命印度籍人士担任印度分公司或者合资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之后,又“伸手”要求中国必须对印度开放供应链和生产活动环节。在经过数个月的拉锯之后,印媒称在印度中企最终选择了妥协方案:保持原来的供应链模式,但同意将制造业务让步全权外包给印度公司,这是中企被允许在印度市场出售的诸多条件之一。

印度对中企“强迫外包”最终成功,经验是否值得中国学一学?

该媒体称,莫迪这一“取胜”将为数百万印度人创造属于他们的工作岗位,也能让所有印度人用上“自己生产的手机”。现在印度手机市场模式比较固定:三星和苹果等一些高端品牌占据约25%的份额,其本土品牌大约不到3%,其他全部是中企的手机。印度政府这次专门找上了中国手机企业,要求他们向印度让利。这种要求可以说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听说的当前,消息人士也强调了后果:如果中企坚持不同意的话,他们可能很快就是“0份额”了,或是经营会非常不顺利。

印度对中企“强迫外包”最终成功,经验是否值得中国学一学?

为了让这一过程合法化,印度还特别设置了名为“生产关联激励方案”的政策(PLI),中企的手机品牌通过政策将制造业务移交给印度企业迪克森科技等大公司,再由这些大公司牵头制造生产线和招募工人、组装零件并享受利润,当然零件采购还是要源于中企。这一过程中中国让渡了部分利益,获得了在印度市场“正常运营”的资格。当然过程中也有一些中国企业撤出或是对印度的意向投资望而却步,并不是所有人都吃印度这一套。

印度对中企“强迫外包”最终成功,经验是否值得中国学一学?

在中国的网络上也有人讨论是否可以将印度的“独特政策”经验移植到中国,给来华投资的外企设置捆绑经营条件或是门槛。国际贸易领域学者则认为,印度之所以敢于对中企各种刁难和打压手段,是因为他们国内巨大的人口消费市场,笃定这些企业可以接受“低头换取赚钱”的方案,接受不公平的待遇。但类似手段上不了台面,如果在中国使用损害更高的是商业信誉,这也是印度在国际投资评级如此低的原因,这和通过勒索来换取的价值相比损失要多太多。

印度对中企“强迫外包”最终成功,经验是否值得中国学一学?

值得一提的还有,印度人并不认为他们使用这种不平等贸易的手段是恶性循环,印度社论甚至夸赞莫迪的“民族企业保护主义”非常出色,还解释了这样一套歪理:如果不给中国等一些“倾销国家”设置壁垒的话,大规模商品涌入印度会造成很多本土企业生存不下去;况且印度没有无偿提供给中国获利的义务,他们必须要在赚钱的同时分出来一部分。对此有评论称:“印度对美企特斯拉、美光等投资可没有使用这一套,还极尽各种讨好手段来拉拢。简单说就是他们将中国视为所谓的‘竞争对手’,印度对合作也没有概念,他们这种原始掠夺的方式并不能持久存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