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4日发表文章称,全球化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财富,人们现在却受悲观情绪影响,正在丢弃这些财富。文章编译如下:

75年来,我们变得越来越富有,越来越自由,越来越相互关联。二战后的经济自由化使人类幸福感空前增强。战争不再常见,饥荒几乎被消除,识字率和寿命大幅增长,暴力和压迫骤减。

悲观情绪导致否定全球化

问题是,我们从未努力去理解是什么推动了人类的富有。事实上,我们拒绝相信人类比过去更富有。自1945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约两倍,而生活在赤贫线以下人口的数量下降了约三分之二,比例下降了约90%。然而只有10%的人相信贫困人口减少了。

在预期寿命、全球不平等和受教育机会等问题上,我们同样悲观,也同样错误。瑞典医生汉斯·罗斯林曾就世界现状对人们进行调查,他开玩笑地说,如果把答案写在香蕉上,扔给黑猩猩,它们挑选出正确香蕉的次数会远远超过悲观的人类。

这种与生俱来的悲观情绪对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祖先非常有用,但在今天却具有误导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通过自我保护和抱怨全球供应链来应对新冠病毒。这是一种原始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我们的“蜥蜴脑”对一种未知疾病的反应是要把一切都拒之门外。

在紧张时期,我们又回到了部落思维,将陌生人视为更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人。随着对感染的恐惧超越了实际的感染,几乎可以肯定,我们的情绪会变得更强烈。

两个星期以来,我们一直在阅读关于流行病如何成为全球化产物的文章。“我们应该减少对中国等国家的依赖”,“我们应该自己多种粮食”,“自己生产更多疫苗”等等——这些论点也反映了我们内心的“穴居人”。它们貌似直观,却大错特错。

此次疫情的预期死亡率为0.5%左右——虽然按现代标准衡量已经称得上是灾难性的,但不能说它是全球化的产物。

人们不应无视全球化益处

自给自足并不能带来安全。很多国家过去曾以生产大部分或全部粮食为目标,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本地化生产很容易受到歉收、自然灾害、虫灾等局部冲击的影响。

真正保证粮食安全的,是利用分散的全球供应网络的能力。全世界粮食最便宜的国家是新加坡,但该国一粒粮食也不生产。

我们的财富所依赖的全球化从未引发太多争论。几乎没有选民被它说服。它只是这样发生了,而由于它确实发挥了作用,人们也就默认了它的存在。问题在于,它的基础始终脆弱。正如行为心理学家阿莫斯·特韦尔斯基常说的,“坏胜于好”。人们把零售、金融服务、生物技术、法律、编程或视听领域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视为理所当然。而一旦有一家造船厂关闭,可能就会有人说全球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