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3月25日刊载题为《如何避免下一次传染病暴发》的文章称,当全世界忙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我们不能目光短浅。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预防今后的人畜共患病暴发。

文章称,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健康都相互关联。新冠疫情暴发直接提醒我们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事实: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健康与福祉跟人类息息相关,并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健康不仅仅意味着没有传染病,还必须纳入社会经济、政治、进化和环境因素,同时考虑个体的属性和行为。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多学科方法,联合动物、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方面的专家,并为他们提供资金。

冠状病毒(如这次的新冠病毒)并不罕见。人类和动物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其中也包括冠状病毒。病毒会感染携带者,引起疾病,甚至导致死亡。但它们也可能对携带者无害,不受病毒侵扰的人类或动物便成为病毒的宿主。

文章介绍,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所有感染人类的病毒中,约60%来自动物。这种现象被称为“人畜共患病”。世卫组织发现,在过去10年中,75%的新型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

我们能为预防新型病毒传染做些什么呢?

我们必须记住,人畜共患病经野生动物和人类接触传播,这既不是一次性事件,也不会只在偏远地方发生。我们已知的疾病有狂犬病、西尼罗病毒、鼠疫、沙门氏菌病、汉坦病毒和莱姆病等等。人类一直在努力避免这些疾病发生。

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受到土地使用情况变化的影响,砍伐森林、开荒耕种以及大规模野生动物交易,这一切改变了病毒的正常传播路径,也改变了病毒的组成、数量和宿主物种的行为。这些变化增加了携带病毒动物与人类之间的接触频率(反之亦然)。

文章称,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一分预防胜于十分治疗。”我们每个人不需要常洗手以防止接触病毒吗?我们全球社会不需要对困扰我们的“病菌”多做一些事情吗?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可能感染驯养动物,家畜的疾病也同样可能毁灭最后的野生动物。

全世界相当一部分国家仍未执行牲畜生产和动物及动物制品贸易的全球卫生标准。大量城市野生动物消费根本没有标准,这些行为既不卫生,也不安全。全世界的人类都处于危险之中。

2019年10月,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德国政府就积极推进全球卫生行动发出倡议。“同一个地球、同一份健康、同一个未来”的柏林原则提出了10项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健康社区开出了药方。各级政府都应遵循这些指导原则。

通过柏林原则,社区可以更好地“将对人和动物健康的认知与环境健康结合起来”,并采取行动恢复和保持健康的生态系统,避免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