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抗疫工作进入新阶段,更为宏大且更为急迫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下一步,中国经济如何全面重启,14亿人的生活秩序又将如何重建?

当外界声音纷纭之际,一座西部城市交出了亮眼答卷。

烟火气息正重新回到成都的街头巷尾

初夏的成都,阳光明媚,允许占道经营的街边餐馆,一位老人临街而坐,一口小菜,一嘬白酒,悠闲地享受着自己的午餐时光。

拍下这一幕的,是一名叫坦纳·布朗的外国人。然而就是这平凡的一幕,在被布朗上传到自己的海外社交媒体账户后,让许多网友感慨不已。

锐参考|后疫情时代如何从“新”出发?这座城市交出答卷

“我羡慕你在成都的悠闲生活!”一位外国网友这样留言道。与此同时,不少网友也已经注意到,这样的烟火气息,正重新回到成都的街头巷尾。

锐参考|后疫情时代如何从“新”出发?这座城市交出答卷

网友们的感慨,既是过去几个月里这座城市全力抗疫的直观成果,也是城市精神的再度被展示、被丰富:在经受疫情空前考验的同时,这座城市的内在发展规律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再次产生了深刻共振。

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城市,成都的抗疫故事,自然也引起了外媒的关注。其中,定居成都的美国作家何伟(彼得·赫斯勒),今年3月在《纽约客》杂志以“成都来信”为名,撰文讲述了自己和家人所经历的不寻常生活。

在何伟看来,公共层面全面暂停之下,一座拥有16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能维持长达数月的安然,这令人惊叹。

何伟观察到成都人如何依靠互联网+物联网实现日常运转,他还讲述了强大的基层社区队伍如何承担起居民日常中暂时空缺的公共角色。

何伟的描述,印证了成都政府三年前一项决策的重要性——2017年,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社治委),聚焦社区这一微观单元,把分散在30多个党政部门的职能、资源、政策、项目、服务统筹起来,实现精准发力,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发展治理的新路径。

锐参考|后疫情时代如何从“新”出发?这座城市交出答卷

市民在成都金牛区新桥社区中心内看书。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