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网站8月22日发表题为《东南亚对非美元金融渠道渐增的兴趣与人民币潜在的作用》的文章,作者是该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罗伯特·格林。文章认为,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使用美元,意在更广泛地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全文摘编如下:

6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BIS)签署了参加人民币流动性安排(RMBLA)的协议。根据协议,在市场面临压力时期,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融资,参加流动性安排的中央银行可以使用。首批参加方中,包括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马来西亚央行和印度尼西亚央行。它们最近与中国人民银行续签了协议,无疑是为了减少跨境支付中的美元使用。

此前,泰国、老挝、柬埔寨以及缅甸的决策者均宣布减少使用美元的措施。印度尼西亚央行行长还发表评论,认为东南亚五个最大经济体的消费者不久将能够通过支付系统连接,进行区域内跨境支付,避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

东南亚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使用美元,背后有若干因素。首先,很多官员担心,考虑到美元的高使用率,美国的货币紧缩政策对该地区可能产生经济影响;相应地,有些国家谋求减少区域内贸易使用美元支付,借此更广泛地减少美元依赖。其次,最近的制裁措施可能也刺激了东南亚国家对其他金融渠道的需求。而且,多年来,东南亚地区的中央银行家们一直面临现有体系以及大部分区域内贸易和金融交易往来流程效率低下的问题。北京发现了利用这种局势的机会,从而实现中国人民银行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与投资中的使用规模的目标。

那么,该地区的企业会逐渐放弃美元、转而使用人民币或本币吗?在中国各大银行和智库的一些研究人员看来,中国人民银行与东南亚国家的中央银行最近达成的人民币流动性安排将促进区域内人民币使用及金融一体化,尽管不发达的外汇市场仍然是这些宏伟目标的一个障碍。

东南亚官员谋求限制地区对美元金融渠道的依赖,一般而言他们是受三个主要原因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所驱动。

其一,一些东南亚决策者认为,随着美国收紧货币政策,限制本国对美元的高度依赖将降低经济受冲击的脆弱度,尤其是货币贬值和不稳定的资本流动。其二,华盛顿采取制裁措施,受到地区某些国家的批评。比如,柬埔寨和老挝领导人暗示不赞成华盛顿针对乌克兰战争采取制裁手段打击俄罗斯的实体。其三,东南亚中央银行高级官员经常批评大额跨境支付的高度中介化进程,并正在努力寻找区域内解决方案。

对于不同国家的决策者而言,这些动机究竟哪一条最重要,东南亚国家也各不相同。但数据显示,东南亚正在缓慢而坚定地减少使用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