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网站11月30日刊登题为《中国终于准备好成为保护自然的领导者了吗?》,文章作者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助理教授瓦妮萨·赫尔。在文章中,作者盘点了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文章编译如下:

当全世界还在研究于埃及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的成果时,各国代表们正要出席在蒙特利尔举行的另一场会议。

该会议旨在为遏制地球的另一场危机——物种灭绝——制定目标。

12月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196个缔约方将在这里举行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中国将主持这次会议,审议并确定议程和基调。

作为一名野生动物生态学家,我期待看到中国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领导者。

提起地球上野生物种最丰富的地方,很多人会想到热带雨林或热带珊瑚礁。事实上,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也很丰富。

中国有很多野生物种都是当地特有的,这意味着世界其他地方看不到这些物种。

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有4个位于中国,这些热点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有大量特有物种,但正受到威胁。

中国有保护自然的愿景,并在近些年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

2018年,中国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这表明中国已经认识到,发展应当兼顾环境影响和经济目标。

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经建立了2750个自然保护区,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5%。这些自然保护区有专门的资金和管理,保护区内指定区域允许开展一些人类活动。

2021年,中国正式扩充生态保护系统。中国宣布正式设立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总面积达到23万平方公里。

中国著名的濒危物种中,有多种数量正在增加,其中包括大熊猫和朱鹮等。

很多人在关注中国能否成功主持COP15谈判并促进各方合作、达成共识。一个核心挑战是如何为大会提出的雄心勃勃的目标筹集资金。

中国在2021年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来自其他国家的承诺(主要是法国、英国、日本和欧盟)目前已达到每年数十亿美元。

中国承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绿色化。2021年,中国宣布不再新建海外煤电项目。

中国拥有地球上18%的人口,GDP规模占全球的18.5%,在保护自然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