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起义报》网站12月3日发表题为《中国:美国的不正常挑战》的文章,作者是伊希尼奥·波洛。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对中国技术企业实施制裁,希望进而损害中国的商业和技术发展。然而,一个连美国战略家都没有预见到的惊人悖论却表明,经济制裁和新冠大流行造成的困难反而促使中国更加努力地推动自身创新和发展技术产业。

在过去10多年里,中国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高速铁路、半导体显示、能源设备、新型电池等诸多领域都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2021年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制造业依然是中国经济体系的支柱,但现在该国以高科技作为依托,并将大规模投资引向旨在加快经济脱碳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研发项目中。仅在2016年至2020年间,中国的绿化面积就相当于德国国土总面积。

国际紧张局势加剧、乌克兰冲突、联合国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经济制裁和对中国供应路线的破坏、迫切需要摆脱对西方金融网络的依赖等诸多因素,这些都迫使从未想过与华盛顿直接对抗的北京重新考虑自身的外交政策。

当今世界并没有走上和平道路,而是在大国之间不稳定、对抗和不信任的钢丝上行走,因此无法应对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从生态危机到粮食和能源供应的不安全,最终陷入令人担忧的重新武装以及眼下的战争泥沼。而军备竞赛的来源很清楚——美国的军费开支是中国的数倍。

专家认为,自2008年以来,有三个因素改变了中国的世界观:资本主义世界正在经历的严重危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占据核心位置;中国对其国际角色的新认识。

近些年来,华盛顿开始对中国采取严厉的“遏制”政策,导致了目前的对抗现状,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更是加剧了这种对抗态势,拜登也紧随其后,北约的新战略概念也导致了对抗升级。美国试图通过制裁、滥用关税、骚扰中国科技企业以及在中国周边地区制造紧张热点等手段损害中国的经济和发展。

中国则继续履行自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承诺,并开始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刺激国内市场的同时继续发展国际贸易,并在不忽视军队现代化的情况下努力促使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专家认为,北京并不寻求在军事上打败美国,而是希望尊重所有国家利益。在当下这个历史时刻,美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陷入衰退,但仍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军事强国。而中国虽然仍存在不少弱点,但其经济崛起已经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