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欧亚评论》网站12月6日发表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副主任兼研究主管、美国东西方中心高级研究员马库斯·诺兰的文章,题为《亚洲寻求货币替代选项》。全文摘编如下:

亚洲对现有国际货币秩序的不满可以追溯到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现状源于1944年设计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创建了西方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确立了美元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

美阻碍金融机构改革

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远离二战后的政治经济状况,该体系开始承受压力。跨境金融的扩张意味着IMF需要更多资源来发挥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和后备作用,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的作用日益重要,亚洲国家在这些机构争取更大发言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很多亚洲国家经历了生产和就业的大幅下跌。但在2007年始于美国和欧洲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前,情况并没有什么变化。资本市场和贸易联系对亚洲造成了不利影响。然而,这一次亚洲国家不想再求助IMF。

与此同时,亚洲开始探索其他机制,同时谋求扩大在现有机制内的发言权。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它们提出了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倡议。在IMF这涉及整体提高配额,为该组织提供更多资源,同时重新分配份额比重,增加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的代表性。但美国国会迟迟不愿批准这一改革方案。

“人民币集团”不断扩大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 现在,聚光灯已经转向中国。中国是东盟和中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不难想象,随着贸易的增长,对人民币结算的兴趣将越来越大。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将近四分之一已经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贸易结算、银行融资和央行储备的互补性意味着,扩大人民币在贸易中的使用也会扩大它在其他领域的使用。创建人民币交易所、开发SWIFT银行结算系统的中国替代系统、发行数字人民币等辅助政策,可以进一步鼓励人民币的使用。

中国能抓住时机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长期增长轨迹。

乐观的看法是,当前的下滑只是暂时的,中国可以恢复快速增长,并在今后20年继续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如果中国恢复此前的增长水平并继续缩小与美国差距,在几十年之内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增至美国的两倍,其向心力将是巨大的。

不难想象,一个不断扩大的“人民币集团”将会出现,中国货币最终会在国际体系中取代美元。这个过程可能是缓慢的,但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生,就如海明威解释破产所说的那句话:“一步一步,突然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