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1月29日发表题为《全球主义正在破坏全球化吗?》的文章,作者是杰里·哈尔和里卡多·恩斯特。文章指出,尽管全球主义可能是值得商榷的,但全球化已经发展到不可逆转的地步。文章编译如下:

作为近十年来孤立主义者、保护主义者、劳工权益和环保主义活动人士的眼中钉、肉中刺,“全球化”现在在许多理性的中间派人士的眼中即使还没有终结,也正在走向消亡。实际上,对全球化产生悲观看法并进行攻击的一个主要根源是人们普遍混淆了“全球化”和“全球主义”,认为后者破坏了前者。

全球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认为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应该能够自由地跨境流动,认为应该制定贸易协议以加强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产品、服务、人员、信息和金融跨境交流的实际过程。它是一个灵活而有韧性的过程,尽管也常常受到疫情、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内乱和公共安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针对那些声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去全球化时代的人,我们可以指出,自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世界贸易量和贸易额分别增长了4%和6%。此外,在全球贸易报告中没有被涵盖在内的服务贸易则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超过6.1万亿美元,占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与商品贸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服务贸易每年都为美国带来了顺差。

虽然全球主义是静态的——毕竟它是一个信条,但全球化一直在演变过程中。可以肯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有高潮,也有低潮。为了证明这一点,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占比从2017年的高达22%降至去年的不到17%。墨西哥等国已经超过中国,越南对美国的出口增加到1200亿美元,自2007年以来增长了10倍多。与此同时,中国在美洲的影响力正在急剧扩大,北京现在是该地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今天全球化的另一个特点是集中。没有哪个地区达到自给自足。每个地区都至少有一种重要商品其份额的25%以上需要依赖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称,四成全球贸易是“集中”的。为了证明这一点,美国几乎所有的半挂车和轻型货车都是从墨西哥进口的,而墨西哥几乎所有的玉米、丙烷和精炼石油产品都是从美国进口的。集中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产品的可获得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当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取代时。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供应链的话题已经从次要位置转移到了主要位置。个人防护装备的短缺、港口的拥堵以及半导体等特定产品的供应来源有限,这些都给企业敲响了警钟,提醒它们需要使供应链多样化并保留过剩产能,在可行的情况下,在国内或至少在近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