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月3日刊发题为《中国与世界战战兢兢重返彼此》的文章,作者是韩咏红。全文摘编如下:

驻北京的同事日前到商场找地方小聚,边走边感叹,多家餐馆外都有人在排队,“消费回来了啊?”

中国的消费回来了吗?这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这些日子来,多家中国媒体围绕“春节烟火气”做话题,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国际上,观察人士与商人更是紧盯中国消费市场的表现,大家都想知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会多快重整旗鼓,回到疫情前的样子?

中国这个庞大经济体的苏醒,谁都不敢忽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底上调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去年10月的2.7%上调至2.9%,其中一大理由就是中国的重新开放将为“比预期中更快的(全球)复苏铺平道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今年增长的预测,也从去年10月的4.4%大幅上调至5.2%,中国有望再次成为世界增长的火车头和稳定器。

回想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不少商人为了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将产业链部分转移到中国以外,包括东南亚、印度、非洲等。但是,大家也深知其他市场的规模、深度、增长性方面仍远远不如中国,风险依然需要分散,但一旦中国开放,大家还是想在这里争占一席之地。

中国又何尝离得开外商?去年12月中旬以来,多个省市政府与外贸企业合作包机出海招商引资,主要目的地包括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瑞典等。据中国媒体报道,有江浙一带外贸企业代表在飞机上满腹心事:“三年了,老朋友们那里还有我们的位置吗?”结果,面谈以后,又适逢欧洲本身遭受能源危机等挑战,她的老客户终于下了大订单。另一家出口企业老板更感慨:“这回在疫后出海不是抢单,而是重返世界。”

这些点点滴滴的故事,都只是再次说明一个浅显道理:庞大的市场体量和经济增长潜能才是中国最大、最具普世性的魅力和软实力所在。

眼下的美国政府十分明白中国的优势和弱点,祭出科技断供、脱钩的凌厉攻势,既是为了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同时又试图釜底抽薪地减低世界与中国的相互需要。这些措施已达到一些成效,上述提到一些跨国企业将产业链部分移出中国,就是为了避免陷入中美地缘政治角力的夹缝,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更是加剧了地缘政治紧张。同样出于地缘政治考虑,一些价值理念与西方不同的国家选择强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东地区就不乏这样的例子。

当中国与世界再次接近彼此,新的地缘政治风险、环境变得陌生,都是大家需要适应的情况,但是办法总比问题多。过去三年的经历是特殊的一课,主题便是中国与世界离不开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