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赵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熊璋

继2018年4月美国对我国第二大电信公司中兴通讯实施出口禁令、10月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美国公司给我国芯片制造商晋华公司销售零部件,一直到今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新规,实施彻底切断华为全球芯片代工来源。芯片,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扼喉之痛。而近日,几所中国高校被美国政府列入受限制实体名单,师生常用的商业数学与科学计算软件MATLAB(矩阵实验室)被开发公司取消授权,芯片之殇从产业界弥漫到学界。这已经不是华为一家面临的挑战,而是整个高科技行业在饮下我们在高速发展应用产业的同时缺乏“根”技术的“苦酒”。

拉紧信息科技教育的逻辑链

这杯“苦酒”的酿就,与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那么直接,其间存在一个漫长的逻辑链。但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就在举国“芯殇”之时,有教育界人士大声疾呼取消信息技术课程,其理由是“信息技术在电脑普及程度不高的20年前具有单独开设学科的必要性,但在信息技术产品高度普及的今天,已经失去单独开设学科的必要性,建议不再单列信息技术课程”。至今我们的一部分教育者还把信息技术当作是“电脑普及”,而对今天我们面临的世界样态茫然无知,对这样一个世界中生存和发展的公民的素养熟视无睹。由此迫使我们不得不拉紧信息科技教育与“芯片”人才之间的逻辑链。

那么,我们正在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说,“未来最大的能源不是石油,而是大数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认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从南极到北极,而是从红绿灯到交通摄像头”。

小小的芯片,是这个世界的心脏。以华为为代表的产业界在为求而不得的7纳米光刻机及其高精度芯片而苦苦挣扎时,某些教育者还在刻舟求剑,以传统线下时代的育人观念来培养生存在一个云上世界的下一代。

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对普及,是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成就,一大批在基础教育中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遵循“计算机从娃娃抓起”的信念,从计算机还是贵重教具的上世纪80年代起,就点燃中国青少年对于计算机领域探索的热情,铸就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底盘。今天诞生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伴随着各种智能设备长大,即使不教也会熟练地摆弄甚至是精通各类智能终端,是不是意味着信息技术教育完成历史使命了?心理学家揭示了婴儿具有天生的“物理”知识,但是不会自动成为一个物理学家,因为婴儿的知识发生和物理学家的知识生产是两种不同机制。同样,一个大国数以亿计的数字土著青少年,如果不在关键的发展阶段受到严谨的关于数据、计算的底层逻辑的教育,对于数字科技领域的敏感与创新有着决定作用的计算思维方式是不会自动发生的,“会用计算机”和“会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尽管信息科技教育并不独立决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从儿时即开始培育计算思维,将为一代青少年乃至幼儿做好成为在云上云下共存世界中的生力军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