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夜攻型武直9及搭载的弹药
中国直升机之都:走进新出厂的直-8。
武直9
总设计师吴希明
《中国航空报 》人物专题摘录如下: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高级专务、总设计师的吴希明,4次在型号研制中立功,4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获得了首届航空航天月桂奖;他是中航工业首席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原国防科工委511高级技术人才库;他荣获了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江西省第三届十大井冈之子、首届江西省十佳百优科技创新标兵、中航工业“航空报国特等金奖”等众多桂冠;
2009年11月,中航工业直升机所所长邱光荣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评价吴希明:如果没有他这种技术领军人,就很难突破我们在直升机领域的技术关键;如果没有他这种强烈的事业心,我们就很难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吴希明是我们心中的一杆旗帜,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榜样力量。
吴希明在学习笔记里曾写下这样的话:“人,不能没有一点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存在,要发展,要振兴,不能没有精神;直升机要衔接技术断层,要超越同业的竞争者,更不能失去这种自强精神。”
志在直升机的理想
1984年,吴希明从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设计专业毕业后来到地处小三线的直升机所,当时所里的科研和生活条件都极为简陋,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下,因为他的志向在直升机,朴实的兴趣让他觉得直升机远比喧哗的街市更令人沉迷。他被分配在总体研究室担任设计员,室主任是丁仪。多年后丁主任回忆当初的情景,颇为动情地说,第一次见面我就感觉到这小伙子将来能发展。在丁主任眼里,吴希明是个帅气的高个子青年,讲话风趣,办事认真,接受力强,思维敏捷,踏实肯干。参加工作之后的最初10年里,吴希明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直8、直9系列、直11等型号的设计,逐渐成为担当重任的技术骨干。
1995年,直升机所为了培养吴希明,把他派往英国做访问学者。1996年6月,他到伦敦游览大英博物馆。当他站在一幅巨大的敦煌壁画面前,发现眼前的壁画竟然是一块块铲下来再拼接起来的,看到被窃取的来自祖国的古老文明,他不禁百感交集,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强烈地冲击着胸膛,他仿佛听到了祖国的召唤。之后,虽然英国某大学向他发出了进一步深造的邀请,他却毅然返回祖国,回到了直升机所,就在回国当天,他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英国的经历使吴希明的人生观更加坚定了,他清楚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和情感所系,航空报国的信念从此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脉。
吴希明向党组织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生命不该是一条直线,它有着属于自己的起伏,我愿把一生的激情奉献给直升机。”他告诉年轻的同志:“只有把自己的爱好和祖国的利益联系起来,才是理想;只有把毕生的追求同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才有实现生命价值更广阔的舞台。”这就是吴希明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需要紧紧联结在一起,把人生的意义完全融于祖国的航空事业。
直面直升机的挑战
吴希明从不把工作当做负担,从不在困难面前气馁,他的心里满装的是直升机事业的壮丽图卷,为此他敢于接受严峻的挑战,勇于承担艰巨繁重的任务。
1990年代后期,直升机所承担了国家重点工程的研制任务,这是一个全新的型号,它第一次要求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参考样机的条件下完全自主地进行研制;这是一个高难的挑战,它第一次向中国人的技术水准、组织能力乃至意志力发出了考问。经过多个型号磨炼的直升机所人没有在困难面前却步,而是信心百倍地踏上了崎岖的征程。
从型号研制初开始,吴希明先后担任该重点工程的第一副总师、总设计师。他付出了全部的才华和精力,在型号研制任务最艰难的两年里,他仅在国庆和春节各为自己放了两天假。他和全体参研人员长期坚持“6+11”工作制,咬定青山,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百折不挠,跨过了一个又一个激流险滩,突破了一重又一重茫茫迷雾。每天,他脑子里时时萦绕的都是技术方案、攻关措施、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就像一面鲜红的党旗,召唤着参研人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