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月14日报道,趁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之际,总部设在华盛顿的“美国安全合作组织”打算向习近平递交一封呼吁信,内容是要求中国配合美国和欧盟的制裁措施,减少对伊朗的石油进口,同时运用中国对伊朗的经济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促使伊朗放弃核开发计划。与此同时,总部设在纽约的另一个无党派组织——“反对伊朗核武的联合阵线”致信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奥巴马借机向中国领导人施压,敦促中国在伊核问题上与美国达成一致。“恳请总统先生尽可能使用最强硬的措辞,让中国知道伊朗核问题的严重性。”信中说。

就在中国面临西方外交压力的时候,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马朝旭12日和13日应邀访问伊朗。访伊期间,马朝旭会见了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贾利利、国安会副秘书巴盖里以及伊朗副外长阿訇扎德。双方主要围绕伊朗核问题坦诚、深入、长时间地交换了意见。马朝旭强调,当前,伊核问题形势复杂严峻,有关各方要相向而行,坚持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尽早实现六国与伊朗复谈、国际原子能机构加强同伊朗合作,共同寻求稳步解决伊核问题的有效途径。

分析人士认为,伊核问题应通过政治途径解决,是中国政府一贯的原则和立场。在西方向伊朗步步施压、冲突风险急剧上升的关键时期,中国及时跟伊朗方面进行外交接触,力促对话进程的重启,凸显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同时,中国此举也是在告诉美方,中国在伊核问题上是有所作为的,中国出于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所做的努力,应该值得肯定。

利益与正义的西方悖论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叙利亚政策和伊朗政策饱受西方的批评。在这中间出现了一种悖论,即中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国际正义,无论是“袒护”阿萨德政权,还是在伊核问题上采取“绥靖政策”,都是中国出于维护其商业利益所作出的选择。

事实上,中国的国际原则从来都是客观公正。西方人为地制造中国国家利益与捍卫国际正义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是一种极端对立的思维方式。

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政府已经讲得很清楚,“我们不偏袒任何一方”,中国的所作所为“光明磊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在伊朗问题上,中国也早已阐明立场:中国坚定地反对伊朗制造和拥有核武器,并且主张中东地区建立无核区。由此可见,中国并非像西方所说的那样“用原则去做交易”,而是站在大局考虑,为问题的解决寻找更多选项。

西方制造上述舆论来批评中国,是因为他们想割断中国与中东的经贸联系,削弱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影响力,若果真如此,中国大可不必顾忌风言风语,立场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就是。(陈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