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评论,钓鱼岛争端,常态,坏事]:

    香港“中评社”2月28日文章,原题:钓鱼岛争端 中国变为主动出手

    纷争频仍的钓鱼岛海域从来就不缺少事端。据日本媒体报道,2月19日下午7点20分前后,在冲绳县久米岛西北偏北方向约170公里处的所谓“日本专属经济区(EEZ)”内,中国国家海洋局的“海监66号”通过无线设备要求日本海上保安厅测量船“昭洋”号停止海洋调查活动,当时该船正在调查地壳构造。“昭洋”号则通过无线电答复称“正在日本的EEZ内实施正当的调查”,并继续进行调查。双方的无线电通话持续了约20分钟。

    事件发生后,日本官房长官藤村修在20日上午举行记者会,称日本船只此次在“日本专属经济区”内的作业属于“正常活动范围”,“不能接受中方向日本船只发出的警告”,并称已向中方提出抗议。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20日的记者招待会上重申,中方在东海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和一贯的,反对任何一方在东海争议海域采取任何单方面行动。希望中日双方共同努力,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以实际行动维护东海局势稳定和中日关系大局。

    从双方的外交陈述来看,这起争端的起因和过程都不复杂,各自对事实的描述也基本没有差异。分歧只在于,对同一事实的是非判断存在着根本差异。具体而言,双方对这片“专属经济区”的归属的立场截然不同。显然,这是老问题的新表现,根子还在于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争议。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这个老问题不解决,新争端还将反复出现。

    不过,从近来处理此事的姿态来看,中日双方的姿态都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日方不断加大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中方也开始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出击。

    自2010年秋天中日撞船事件以来,中国对钓鱼岛海域的渔政执法已经常态化。在一片有争议的海域,两国同时执法,发生争执在所难免。不过,过去的情况是,大都是日本方面向中方提出抗议,指责中国渔政执法船或科考船在这一海域进行相关活动,中国只是被动地解释、回应,并阐明中方在此问题上的立场,由中方率先发出警告或抗议的情况非常少见。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钓鱼岛长期以来都是由日本实际控制,中方只是在口头上不承认日方的非法占领,在行动上并未对日方的这一非法行为进行过以牙还牙的抵制。给人的感觉是,中方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声索底气不足,所以不敢对日本政府在此区域的活动予以实际抵制。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等于一定程度上默认了日本非法控制的事实。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中方应当避免的。

    正是在此背景下,自从去年开始,中方开始主动对日方在钓鱼岛海域的活动予以警告或抗议,去年5月和9月各有一次,这次则是第三次。这样的做法,正是把对钓鱼岛的主权声索落实到行动上、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出击的表现。也只有这样,才在钓鱼岛问题上把自己摆在了与日本平等的地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