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日”在对外斗争中虽然称不上决定性因素,但往往起到增砖添瓦、事半功倍的作用。实际上在这方面,日本走在我们前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001年12月22日,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将一艘不明国籍船只击沉在距离舟山以东大约300公里的我国管辖海域,经过数个月的探摸查清了沉船的情况,但是日本将打捞沉船的日子有意选在2002年9月11日,企图借助“9·11”这个非常的日子,增加海上反恐色彩,以达到扩大影响,增强宣传效果。又如2004年,日本以中国开发“春晓”油气田距离其所谓的“中间线”太近,有可能损害日方的利益为借口,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决定强行对东海海底资源进行探测。

  为此,日方耗巨资租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挪威籍物探船“胜利”号进行为期一年的东海海底资源物探调查作业。他们把物探船“胜利”号从冲绳起航时间,故意定在7月7日这个中日两国极为敏感的日子,以刺激中方。无独有偶,今年野田内阁呼应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的“购岛”闹剧,宣布将钓鱼岛“收归国有”,也是选择在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日子,也有很大的“择日”嫌疑。而从效果上说,中国媒体很敏感地注意到并在报道中强调这一点,事实上也因此激发了中国民众更多的抗议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