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美军搞“高低搭配”

  据台湾《亚太防务》杂志介绍,武直-10的总体布局为常规纵列双座式,机头装有光电传感器,下方是一门单管航炮。为给两名乘员提供良好的视野,该机的座舱特意设计成“前低后高”的阶梯式,武器操作员在前,驾驶员在后。机身两侧设有挂载武器的短翼,共4个外挂点。主旋翼为5叶单旋翼,尾桨采用4叶设计。起落架为常见的后三点轮式。

  与其他服役更早的武装直升机相比,武直-10比较重视隐身性能。其机身下半部外倾,上半部内倾,横截面呈六边形,类似的设计此前只出现在美军已下马的RAH-66直升机上,可有效降低被雷达发现的概率。另一个特别的细节是,武直-10尾桨上的4个叶片并不是简单的十字形交叉,而是呈X形,据说能有效排除叶片间的气流干扰,并大幅降低噪音。此外,武直-10的发动机装有红外抑制设备,可降低排气温度,缩减红外信号。

  至于坊间最关心的动力问题,武直-10目前采用国产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比进口产品小15%左右,仍能满足基本技战术需求。作为对比,与武直-10尺寸类似的欧洲“虎”式武装直升机早期的动力也处于同等水平,未见功率不够用的报道。

  另据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网站报道,中国在部署武直-10的同时,还研制出名为武直-19的轻型武装侦察直升机。为控制成本,该新机直接沿用了直-9通用直升机的后机身、主旋翼、涵道式尾桨、动力传动系统和电子设备,只有座舱大幅改动。俄媒推测,武直-19可能与武直-10配合作战,与美军OH-58D和AH-64的组合类似。如果武直-19和武直-10形成“侦察-打击一体化”的“低空扫荡群”,将提高解放军陆航的直接火力支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