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相互确保摧毁”的传统冷战作品中,人们经常认为基于潜艇的威慑具备双重稳定作用。然而,在潜基核威慑领域却存在一个重大难题,那就是在一场危机或热战中,如果潜艇与总部或国家最高领导人失去联系怎么办?倘若与总部指挥官失去通信联系,潜艇指挥官是否有权下令朝目标发射核导弹?如果没权这样做,那么,当联合“斩首”攻击袭向总部的指挥与控制系统、破坏潜艇使用核武器反击来袭敌人的力量时,新型核能力便没有了意义。

  当然,如果预先授予潜艇指挥官开火的权力,那么常规战无意间升级为核战的危险性就会大幅增加,这是因为任何针对指挥与控制系统的持久常规干扰都可能意外引发核大战。由于过去中国从未广泛依靠潜艇来确保核威慑,因此北京先前从未陷入权衡“正控制”与“负控制”的困境。

  其中,“正控制”指最紧急情况下发动核报复的能力,它是“相互确保摧毁”战略概念的核心;“负控制”指通过拥有独立能力的部队阻止战事无意间升级的能力。更为复杂的是,上述所有原因将会成为美国及其盟国的强大动力,促进它们增强自身在常规冲突中搜寻潜艇的能力,并使中国指挥官难以同水下潜艇进行有效通信。

  目前,中美两国都已证实了它们击落他国卫星的能力,这类举动可能会产生常规及战略影响,而且可能会导致这两种作战类型的界限模糊化。中国的这种能力是在2007年1月11日得到证实的,美国海军则在2008年2月更透明公开的“燃霜行动”中,证明美国战场导弹防御系统的反卫星能力——当时,美国海军的“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击落了本国一颗失灵且不断降落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