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大国佩剑——

  钢铁巨鲸远征大洋的背后, 是一个民族的自信崛起

  从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入列起,一大批风华正茂的顶尖人才,相继踏入这一神圣而艰险的领域,从此隐姓埋名、荒滩为家,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建设发展默默奉献着青春与才华。

  90昼夜长航、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深海载弹巡航……出海悄无声息、回港默默无闻。在惊雷乍起的大洋、在神秘莫测的海峡,中国核潜艇的一道道航迹,都是民族复兴的时代印记。

  当年已经脱下军装多年的原子能专家、主持我们第一个核动力热工实验室的焦增庚,毅然放弃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的工作机会,投入到核潜艇事业中来,在大山深处、在盐碱滩上一干就是20多年。

  如今,当年的盐碱滩变成了现代化的军港。漫步绿树成荫的军港大道,焦增庚激动不已。这位中国核潜艇的功臣告诉记者:“我从来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国的进步紧密相连。”

  “我自豪,钢铁巨鲸远征大洋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自信崛起。”曾经参加过90昼夜长航的某艇员队高级工程师王庆江说,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强大的共和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聚起实现海洋强国梦想的力量。

  核潜艇,大国佩剑,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艇员队政委苏云宝的一堂政治教育课让官兵们听得热血沸腾。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上,写满了对核潜艇事业的无限憧憬,写满了对使命与责任的无比自豪。

  身处大洋、胸怀星空,抛却繁华、坚守使命。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成了基地官兵共同的追求。

  基地现任总工程师姚青生,大学毕业时听从国家召唤,放弃进大城市研究院所的机会,毅然选择了核潜艇事业。后来,他考入天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又被学校推荐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恰在此时,他收到“速回部队执行任务”的电报,当天就打起背包归队。导师挽留,他解释说:“那里,有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