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其真正能够对世界力量平衡产生重大影响还要追溯到一战后。由于美国未能把握住机会,在20世纪30年代又重回孤立主义。直到二战后,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哈里·杜鲁门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努力下,美国才得以避免重蹈孤立主义的覆辙,开创了后来成为西方自由秩序的制度。

部分当代现实主义者认为,中国崛起预示着一场撕裂世界的冲突,就像1914年欧洲的分裂。格雷厄姆·艾利森曾警告说,“修昔底德陷阱”将使类似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历史得以重现。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正是雅典的崛起及其给斯巴达带来的恐惧。尽管艾利森援引的案例和数据遭受质疑,但他的观点不失为一个有用的预警。战略家必须关注中国崛起。

对中国实力的再评估

高估或低估中国实力的做法均不可取。低估容易助长自满情绪,高估容易滋生恐慌心理,而这二者均会导致误判。一项成功的战略需要进行细致的净评估。目前,大多数持悲观态度的预测都是基于对中国实力的夸大和对西方弱点的放大。部分观察人士警告称,中国崛起意味着美国时代终结,但这一点还远未明朗。然而,如果不能成功应对中国崛起,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可能会面临灾难性后果。

一、经济实力

与传统观点相左的是,中国还没有取代美国跻身世界最大经济体。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约占美国的2/3,如果再把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西方盟友计算在内,这个比例还要降低。如果按购买力平价(PPP)来衡量,2014年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了美国,但购买力平价只是经济学家估算福利的一种手段,不能用于衡量国家实力。同样,国内生产总值也是一个非常粗略的衡量指标。这就好比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GDP(和军队),但却并不能如实反映其国家实力。相比之下,人均收入能够更好地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复杂程度,而美国的人均收入数倍于中国。许多经济学家预计,中国有朝一日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具体时间从2030年到本世纪中叶不定。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中美两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以及两国能否打破历史规律相向而行。

然而,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中国经济的吸引力都在日益凸显。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制造国,也是绝大多数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不仅为其军力发展和对外援助提供了助力,而且日益成为其扩大政治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修昔底德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新势力雅典的崛起,二是旧势力斯巴达的恐慌。大部分读者只关注前者,却忽视了后者同样对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大部分汉学家对美国外交政策能够阻止中国经济崛起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但如果我们能够善用情境智慧能力(指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我们将有可能避免因过分恐慌而引发的新一轮冷战或热战。即便中国有朝一日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这也不是衡量地缘政治实力的唯一标准。正如我们所见,美国在19世纪末上位世界最大经济体,但直到30年后才借助一战这个大背景成为全球力量平衡中的核心角色。因此,经济实力只是这个等式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