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北斗系统的时候,航天人一直以国际一流的标准在约束自己,要求自己,走出了一条很好的可借鉴的路。”谢军说。

管理创新托举北斗前行

从北斗一号数年研制一颗星,到北斗二号3年研制15颗星,再到北斗三号3年并行研制20颗星;从单机产品年交付量百十台套到最高时每年上千台套……这一系列跨越式的进步得益于五院不断创新和优化的管理模式,赋能北斗高效组网。

针对北斗工程时间紧迫、技术复杂、多星多线并举、参研单位众多的特点,五院跳出了单个卫星管理模式,开创了组网卫星研发生产组织管理的新模式,首创了“四加一”的管理流程体系,包括技术、计划、产品保证和技术安全四大流程,加上与之紧密契合的政治工作流程。与此同时,远程测试、无线健康状态检查、智能管控等新手段的应用,使批量生产更加智能高效。

质量管理是北斗全寿命周期的关键。谢军介绍,在生产研制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进度带来质量问题,五院有着严格的质量管理规定。第一步,产品技术状态上一定是按照严格的充分论证,更改要经过层层审批、试验验证。第二步,对所有要上天的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都有相应完整的力学和热真空实验。第三步,加严了产品验收,验收过程中做好产品的数据比对。

2018年北斗三号卫星成功实现一年19星发射,在太空中再次刷新了“中国速度”,其背后是北斗团队不断精简、优化的发射流程管理。目前,北斗三号整星研制周期缩减25%,发射场周期减少27%,发射场人员减少39%,在原有整星研制流程的基础上整合了总装和测试项目,减少了大部件拆装次数,从而降低了人为问题的发生概率。

在历经北斗管理创新全过程的北斗三号卫星副总指挥王东看来,墨守成规就会止步不前,放下姿态、创新思想,才是创造“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必由之路。

催生更多“北斗+”融合应用

曾经以为离我们很遥远的北斗卫星,其实一直都在默默为我们服务。目前绝大部分的国产手机已经可以接收和使用北斗信号。

而在更广阔的行业领域,“北斗+”融合应用正在加速落地。在北京,数万辆出租车已安装应用北斗车载设备,用户及交通主管部门能实时掌控车辆运行情况及道路运输状况,有利于降低车辆空载率,有效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在黑龙江、河南、安徽、四川等农业发展重点地区,基于北斗系统的各类无人驾驶农机可以实现精准作业……

事实上,北斗系统自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