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命运,关键的几步不能走错。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情况太多了,南斯拉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明要共存。我们一定要强调各种不同文明的对话互鉴。”

“中华文明能够为世界提供新的价值观吗?”

“中国会不会给巴尔干地区的和平带来好的影响?”

在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第104期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张维为教授和上海社科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的潘光先生一同回溯历史,聚焦巴尔干地区曾经的强国——南斯拉夫。以下为观察者网根据节目内容整理的文稿。

张维为:

中国有句古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也是我的信念。做学问,特别是政治学和国际关系这样的学问,一定要走出书斋,一定要做实地调研,一定要“知行合一”,一定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验证,我觉得这样的学问才比较靠谱。

我自己从1983年开始到2006年左右,实地走访了106个国家和地区,然后就开始写我的“思考中国三部曲”。我的基本做法就是把中国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比较,我的结论就是中国模式不管还存在多少问题,但在国际比较中相对胜出,甚至明显胜出。所以我在2006年就公开发表自己的判断:美国模式将竞争不过中国模式。

我走访百国的最大感受,就是国家的命运很像人生。人生总会犯些错误,但我们要力求避免犯颠覆性的错误。人生的关键几步不能走错,走错了就会伤筋动骨,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国在自己崛起的过程中,一定要十分关注其它国家的经验、教训,唯有这样我们的崛起才能更加顺当、更加精彩。

我由此联想到自己对南斯拉夫解体前后的考察。南斯拉夫从团结到解体,从繁荣到衰败,教训十分深刻,对我个人来讲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我跟大家一起“维为道来”。

我第一次访问南斯拉夫是1986年7月,当时以英文译员的身份随国务院总理访问南斯拉夫。

我们的专机一早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起飞,不到一小时,就抵达了贝尔格莱德的上空。从飞机往下看,我们感到非常震撼,下面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无数飞速行驶的轿车。我们是从经济窘困的罗马尼亚过来的,而且当时中国国内农村还普遍缺电,没有任何高速公路,所以我们一看南斯拉夫这个景象,反差太大了。

我们下榻在他们的国宾馆。我们看到了中国当时还没有的超级商厦,看到了普通百姓宽敞的住宅和许多私人轿车,我们的感觉是: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太令人羡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