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托卡马克之冠】

前段时间,德国《焦点》周刊以“美国的恐惧:中国对富裕的追求将创造新世界”为题发表文章,分析美国政府面对中国崛起时的心态。

托卡马克之冠:“让中国受穷才能确保西方的安稳?”

报道截图

文章在最后总结时提了个问题:“中国的相对贫困,真的是21世纪西方安全架构的基本要求吗?”换言之,让中国受穷才能确保西方的安稳?

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聊一聊。

以史为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竞争对抗日趋激烈,当时英国社会普遍认为,一个更富裕的德国将意味着英国的灭顶之灾。当时有英国报纸明确说出,“如果德国明天消失,那所有英国人都能变得更富裕一些。”

一战的爆发严格来说与英德两国没有直接关系,塞尔维亚激进分子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极为讽刺的是,斐迪南大公在顽固保守的哈布斯堡皇室中却是一个十足的异类,他以开明著称,甚至冒着帝国分裂的风险贵贱通婚,梦想着等自己继位之后,把帝国改造成一个多民族的大联邦。

普林西普的一枪,击碎了巴尔干民族问题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可能,也同样引爆了巴尔干火药桶,炸响了整个欧洲。

托卡马克之冠:“让中国受穷才能确保西方的安稳?”

意大利《周日信使报》于1914年7月12日出版的报纸上所刊登的刺杀事件插图,由阿奇·贝尔特拉姆创作。

英国和德国为了与自己并无直接关联的巴尔干事务而互相放血,比如索姆河战役,战术呆板僵化的英军以密集队形冲击德军的机枪火炮阵地,结果一天之内阵亡六万人。

英德之间在战前确有利益上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更用不着必须得一天阵亡六万人。

当时德国把自己开拓海外市场的方向投注在奥斯曼土耳其,视奥斯曼为“德意志的印度”,英国则专注于维持大陆均势和世界仲裁者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各玩各的。但结果就为了一起阴差阳错的刺杀事件和一连串的条约义务,英军像牲畜般在德军阵地前被屠杀。

问题很大程度上就出在英国社会“他人即地狱”的思维方式上,把他人当作地狱的结果就是地狱真的降临了,不可谓不讽刺。

战后德国变为魏玛,德国确实消失了,但英国人如他们的报纸所宣扬的那样“变得更富裕一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