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经济架构上空的“乌云”

外界对“印太经济架构”的一般性质疑,就是美国不给糖吃,对印太伙伴的吸引力不足。这是从自贸协定的角度看问题,自贸协定是扩大市场的概念,各成员因比较优势而入伙,甜头是更广大的市场,代价是牺牲弱势产业。

然而,印太经济架构可能不宜用自贸协定的角度看,而要看成一个大市场的选择性开放。简单说,美国可能想将自身市场里原来的中国份额转分给印太伙伴,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诱因。

而且这不牵涉零关税,也不牵涉成员内部的弱势产业,大家只需要挑选自己的优势产业(或欲扶植的产业),在美国排除原属中国的市场份额后递补上去。将美国商店货架上的中国制产品换成印度制、泰国制、越南制等等,基本就是印太经济架构的意图。

美国在通胀威胁下,至今没有取消对中国商品的高关税,现在看来,其实就是为印太经济架构维持有效环境。因此,不能低估这个排华架构的杀伤力。

雁默:普京的“油气核弹”,将如何影响印太经济架构?

那么,乌克兰危机会对印太经济架构的形成带来什么影响呢?

产生停滞性通胀的阻力是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产业数字化;而其推力是供应链重组、人口老化、量化宽松推升物价。

如果我们将面对全球规模的停滞性通胀,那么企图实现供应链重组的印太经济架构,就是恶化停滞性通胀的推力。它硬生生改变生产全球化自然演变出来的供应链结构,也等于抵消了阻止停滞性通胀的其中一股力量。因为政治力介入的供应链重组,意味着成本上升,当厂商将成本转嫁于消费者时,物价就必然上涨。

换言之,印太经济架构无论针对哪一国,对全球而言都不是个好东西。在可能的停滞性通胀环境里,更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只对中国不利,也对架构成员不利,更对终端市场的美国不利。

事实上,即便没有印太经济架构,就算普京还没有发动“油气核弹”,目前恶劣的地缘政治氛围已将国际油价推高至110美元。尽管西方的“金融核弹”避开了能源贸易,但俄罗斯的石油买家已无法从西方银行开立信用证来支付购买费用,甚至不容易找到船只运输石油。

由此可知,美国又给人类捅了个大娄子,普京则在经济环境最脆弱的时机下了盘大棋,而那些“价值控”还在状况外,滥情坏事。

但反过来看,乌克兰危机或阻止或拖延了印太经济架构的成立条件,它可能会有个架构文本,但在实现阶段,印太成员都会受限于大环境的需求萎缩而保守应对。从产业面来看,对抗停滞性通胀最有效的力量,仍然是中国在生产面上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