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某些高校、某些老师、某些对外事务中,缺乏分寸感。表达善意和温暖,不应该是这种表达方式。至少不是这种不能一视同仁对待本土学生,对外献媚的方式。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在上海疫情爆发的风口浪尖,参加生日派对的国外留学生就会感到温暖?他们现在就是被夹在火上烤。

不吐槽,没有预设答案,提几个上海疫情中的几个问题。

(先声明,我个人绝不赞成在疫情期间传播焦虑,也尽量不用情绪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上海人民都反映,核酸阳性后健康码依然是绿码?

今天看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余亮老师的一篇文章,他们一家六口5个阳性,依然是绿码。

其他的各种问题,都是物资、人手、组织管理的问题。但阳性绿码的问题不是。

第二个问题:目前上海市的物资供应,到底是什么问题?

综合网上的一些信息,物资供应整体上是不缺乏的。上海有些行政区,免费发放给市民的物资较少,大面积的电商渠道抢不到菜,但昂贵一些的社区团购整体来说渠道畅通。

1.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同行政区、不同住宅小区,政府免费发放的物资,品种有区别大家都能理解,但总量上的巨大差异,真的很难理解。

2. 社区团购菜,发现外省援助标语的不止一起。上海宝山区月浦援助蔬菜的宣传品,出现在其他行政区的小区团购菜里,今天这事儿已经辟谣了。说是:“物流公司操作失误,把援助物资搞错为售卖物资,物资是同一种蔬菜”。

但是,类似的事件远远不止这不止一起。希望能看到更快的辟谣,更可信的辟谣。3. 物资紧张、电商渠道抢不到菜;这和社区团购渠道畅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很难理解。

第三个问题:有明显的境外敌对势力,搞认知作战的痕迹。我们有没有应对预案?

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爆料,接到境外电话,对方鼓吹躺平共存。不少境外IP搞地域攻击。现在上海疫情很严峻,网络舆情更严峻。

我们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境外认知作战的有效管理办法?

综合以上这些。

上海市的疫情虽然严重,但市民整体的情绪还是相对稳定的。网络舆论不满意的点也多在不公、疑惑、信息匮乏、被谣言和地域攻击点燃情绪之上。

暴露出问题不可怕,能有效改善和解决就行了。但平心而论,上海疫情映射出的管理问题,解决和改善的速度较慢。

总之,上海加油,抗疫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