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大卫·保罗·戈德曼 译/ 观察者网 傅洛拉】

根据作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的说法,否认是悲伤的第一阶段,而这正刻画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反应。杜如松(Rush Doshi)在他2021年的新著《持久战:中国取代美国秩序的大战略》(The Long Game: China’s Grand Strategy to Displace American Order)中,对中国全球战略的描述是一阵冷风迎面而来。

大卫·保罗·戈德曼:美国金融霸权会消亡,但杜如松没有理解真正的原因

本文首发于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作者授权观察者网翻译

他不止一次地指出,根据相对价格调整后,中国经济规模比美国还大25%,它的实力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它对运输和通信技术的掌握,使其能够“锁定与亚洲国家的联系”,当然也包括其他国家。

杜如松现在是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在此之前,他在布鲁金斯学会主管“中国动议”(China Initiative)项目,他当时为拜登政府印度太平洋地区政策负责人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提供建议。对广大读者而言,杜如松在华盛顿的地位可以确保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

大卫·保罗·戈德曼:美国金融霸权会消亡,但杜如松没有理解真正的原因

杜如松,图片来源:ISCS

通过对中国政府和半官方文件的广泛研究,杜如松提炼出他所认为的中国“大战略”,即用中国设计的世界秩序取代战后的美式世界秩序。

他认为:“那些主张对抗战略的人适得其反,也低估了美国国内的阻力;主张大交易的妥协主义者,则低估了中国的战略野心。”他则要寻求一种替代方案。

杜如松指出,“这两种策略,在政策辩论中分别得到了两大对立派别的支持,但归根结底都源于一套类似的勉勉强强的理想主义假设,即华盛顿有能力影响一个强大主权国家的政治。”

因此,“颠覆中国政府的努力尤其危险”,不大可能成功,反而更可能“产生全面对抗,将竞争从一种仅是过头的状态,转变为根本性的、关乎生死的状态”。

在这一点上,我显然同意杜如松。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的人均实际消费增长了一个数量级,中国人民对之前并不安稳的日子记忆犹新。

杜如松对大国权力而不是装腔作势感兴趣。他只是顺便提到了一次中国的维吾尔族,而人权问题在他的叙事中扮演着次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