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0年开始,中国就致力于大型客机项目,累计进行过三次尝试。第一次尝试是完全自行研制运10客机,这一项目最终没能完成,飞机是飞起来了,而且还不错,但是距离适航审定成功和运营成功差距还不小,后来项目在1985年左右下了马。第二次尝试是80年代后期开始与美国麦道合作组装生产MD-80/82系列,在上海建立了总装线,打开了眼界,获得了不少经验,后来又打算以MD-90为基础发展自己的大型客机,但是90年代麦道被波音收购,波音裁掉了MD-90产品,这次尝试又告吹。第三次尝试是准备以国际合作方式联合开发100座级单通道客机。1997年中航工业、新加坡科技有限公司和空客亚洲公司三方达成协议,联合开发AE100客机。但是次年空客宣布自行投资开发A318客机,旋即退出合作项目,此次我们的合作尝试再度落空。不过如果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这三次尝试其实给了我们不少经验。第一次尝试,说明完全自行研制(闭门造车,无视技术标准体系和市场需求)行不通;第二次尝试,说明以国际客机品牌供应链条上承包商的身份发展大飞机也行不通,因为品牌是人家的,人家随时可以釜底抽薪;第三次尝试,说明国际合作多头共管(特别是还纳入了现有大型客机品牌)的方式行不通,主要原因不是合作不行,而是合作者的地位和环境极不相称,合作关系极不稳固。话说回来,目前ARJ21和C919属于我们50年来的第四次尝试,这次是中国作为项目发起者和总体设计者,技术体系采用国际化标准,深度结合市场需求,供应链采取国际化布局,集成了中国航空产业最优秀的技术、经济和人才资源,虽然困难仍旧不小(小了那就怪了),但却是走得最远的一回。坚持住,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