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近日刊载国际政治学者丹尼尔·德雷兹纳的文章,分析主观因素对国际形势发展的影响。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观察者网翻译此文,仅供参考。

【文/丹尼尔·德雷兹纳 译/观察者网 由冠群】

在国际关系中有一个深藏的秘密,尽管所有人都认为实力很重要,但对如何定义或衡量实力却莫衷一是。有时候,大家对实力状况没有异议:想想之前时代的美国霸权。但在更多时候,大国的相对实力和影响力并不明朗:想想过去十年的国际政治,各种“中国崛起美国衰落”的说法争奇斗艳。还有些时候,国际实力面临全面考验:想想大规模战争爆发的时候,比如俄罗斯乌克兰目前正在进行的战争。

人们通常认为实力是一个国家强迫别国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专家常通过军事实力或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它。但这些观点充其量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偏见的。它们很少揭示出一个国家会如何行动或按兵不动。专家们在思考实力时忽略了一个关键要素:对未来的预期以及国家领导人相信国家的前途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如果领导人认为前景不妙,他们就会在当下采取冒险行动来阻止国家进一步衰落,这可能会引发军备竞赛和在危机期间施行边缘政策(译注:边缘政策是指一方故意推升局势至战争边缘,从而说服对方屈服的战略)。相反,持乐观态度的领导人相信本国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因此更愿抱持战略耐心,这往往会使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丹尼尔·德雷兹纳:焦虑的大国是危险的大国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刊载本文

美国及其盟友和合作伙伴曾认为俄罗斯会轻松而迅速地赢得乌克兰战争,但战局发展却给了它们一个“惊喜”。不幸的是,这种乐观情绪很可能会转瞬即逝(不用说,莫斯科和北京几乎不会有这种乐观情绪)。事实上,可以想象乌克兰冲突让整个世界都对未来变得更加悲观,这使得在未来爆发大国战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前途未卜

实力是国际政治圈里的硬通货,但学届和政界却对实力的定义莫衷一是。阐述实力的一个简单方法是列出所有适用于该术语的形容词,例如“软”(soft)、“锐”(sharp)、“社会”(social)、“结构性”(structural)——这些还仅是以字母s开头的修饰语。从不同的议题到不同的行为者,适用于它们的实力定义都各不相同。

这些定义相互冲突的一个原因是,外交决策者对未来做出了不同的估计,而这些估计反过来又决定了实力的哪些方面至关重要。某些形式的影响力在此时此地是有价值的,包括军事力量和经济胁迫能力。虽然它们在危机中至关重要,但这些形式的实力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安全困境。当一个大国增加军费预算时,即使它这么做是出于防御目的,其对手也会被迫做出同样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