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丁楠】

8月11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并不令业内人士感到意外。过去一年多来,两国官员已多次吹风暗示,传递退出意愿。

去年2月,中方召开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视频峰会时,波罗的海三国就拒绝了北京对其元首和首脑的邀请,仅派部长参会,以示对华冷淡。

5月立陶宛退出合作机制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官员透露,两国虽不准备立即步立陶宛后尘,但已对“16+1”采取消极参与姿态,应景似地出席一些活动,实则是进行“软抵制”。

今年俄乌冲突爆发,欧盟对俄施加七轮制裁,爱、拉政府又试图以制裁扰乱对华经贸合作为由,为退出“16+1”做铺垫。

针对这些犹豫和纠结,欧洲分析人士解读说,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担心追随立陶宛脚步太紧,招来中方报复,所以一直等待着中-立矛盾的风头平息。过去一年多来,两国屡次为退出中国-中东欧合作寻找外部理由,亦是出于同样顾虑。

客观上讲,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没有意愿同中国为敌。立陶宛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这次爱、拉两国外交部发表退出声明的同时,都表示将努力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务实关系”,多少有同立陶宛作区分的意味。

爱、拉两国外交部网站声明

但无论如何解释找补,退出“16+1”是爱、拉两国联合发出的对华政策宣示,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向美国和欧盟递交的一份忠诚证明。

中东欧国家在安全领域对美国依赖度高,是后者分化、影响欧盟的重要抓手。中国同波罗的海三国、东欧、巴尔干、外高加索等地区拓展合作,几乎从一开始就被美国视为潜在威胁。

俄乌冲突爆发后,波罗的海三国同莫斯科的关系由敌视演变成决裂,三方对长期主导欧盟决策的西欧国家又从骨子里带着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说服美国给予可靠安全保护、增加能源供给、提供经济支持,成为三国的首要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