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2017年前后我们有了写此书的念头。我观察到美国国防体系把中国定位为“潜在对手”,而历史告诉我们,一旦美国国防体系认准“敌人目标”,一般来讲政界、商界以及社会层面都会有连锁反应。同时,长时间参加共建“一带一路”的投资开发项目,我也观察到一些西方媒体的偏见,它们正试图影响与中国合作的国家。所以,我意识到需要第三方来解读中国真实的想法,以及中国人追求的“中国梦”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和父亲都认为,迫切需要整合全球力量来应对世界面临的气候变化、贫困与饥饿等挑战,如果中美两个大国能化解分歧、联手合作,将给人类提供一个黄金机遇。而西方一再渲染的“中国恐惧症”,如果导致反华现象升级,那么我们将失去这个宝贵机遇。从个人角度,我出生在冷战时期,来自阿拉伯和俄罗斯联姻的家庭,我感受过西方的“苏联/俄罗斯恐惧症”,作为穆斯林,我也感受过“伊斯兰恐惧症”。现在中国是我的家,我在中国组建家庭,所以,最不想看到的是又有一个“恐惧症”影响我们的生活。

环球时报:这本书引起很多国家媒体的关注,也在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国有不少读者。该书是否帮助一些国家的民众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

肖克:我听到最多的是国外读者说,西方出版的涉华图书大多带有偏见,“难得有这本书这样客观、中立的内容”。这本书相对成功的一个因素是,视角“非中非西”,我们从非中国也非西方的角度来深度讨论“中国恐惧症”这个问题。这是个如此敏感和复杂的问题,但我认为很有意义。因为大多数外国读者没有我们父子这样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很多人的文化背景也与我们不同,所以外国读者对这种通过家庭对话、讨论中国问题的方式很感兴趣,让它成为一本畅销书。

环球时报:当一些国家视中国为“威胁”时,中国以自己的智慧和方式应对挑战。在您看来,导致美国近些年推行对华政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肖克:国与国之间的政策是否失败取决于是否有清晰的目标和政策。首先,我们认为美国不一定非常清楚自己对中国的要求是什么。如果美国的目的是遏制中国发展,那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中国的发展是内在驱动的,我们在书中重点谈了“中国为什么不会成为第二个美国”,不会称霸世界,中国人的历史文化背景不支持霸权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如今年7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时所说,“许多人认为美国正患上越来越严重的‘中国恐惧症’,如果任由这种‘威胁膨胀’发展下去,美国对华政策将是一条走不出去的死胡同”。其次,我们在书中告诉美国人,中国的目标从来不是超越或取代美国,即使将来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也不会影响美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反而有助于帮助美国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