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治矛盾方面,“末代运动”和“帝国公民运动”在2022年的迅速兴起和极端化发展格外醒目,显示出青年一代和老年一代正分别从“左”和“右”两个极端挑战德国现有社会制度,社会冲突不断出现。绝大多数由青年学生、学者和艺术界人士组成的“末代运动”迅速崛起。其成员认为,地球即将因人类的破坏而毁灭,世界已经到了最后一代,公民必须采取坚定行动,让不作为的政治有所作为,使沉溺于消费的民众理性觉醒。为此,他们自去年年初起对输油管道采取官方定性为“破坏”的行动,用塑胶把自己的手臂粘连在道路上先后封锁了柏林、慕尼黑、莱比锡等很多城市的主干道和机场,刻意制造上下班等繁忙时段的交通堵塞,通过引起民怨激发民众的环保自觉。

与青年人“快闪”崛起的“末代运动”不同,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 “帝国公民运动”则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主要成员是退休公职人员和传统没落贵族,他们从根本上否认联邦德国的历史合法性,反对外来移民和犹太势力,认为德国是美国的附庸等。他们不仅有自己的“法理”和意识形态,还积蓄军事力量,密谋推翻现行政府,取而代之。

去年12月初,德国警方在全国11个州对“帝国公民运动”的居点开展战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搜捕行动,发现了大量军事装备。一时间,德国挫败政变的消息轰动各国。不管是“末代运动”的“除旧”,还是“帝国公民运动”的“复旧”,德国社会政治左右两端的力量近年来都出现极端化发展,这是德国整体社会分裂现状的“晴雨表”。

对华关系信任基础承受考验

2022年德国新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价值干涉主义”倾向加重,反华议题成为一些政客攫取政治资本的工具。联邦政府一些要员及其部门无视中国对德发展友好关系和互惠合作的诚意,不断撼动长期平稳发展的中德关系的信任基础。

从近期媒体透露的德外交部涉华战略文件草案内容看,虽然文字上以“伙伴、竞争者和制度对手”来定位对华关系,但给人的印象却是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千方百计地试图限制对华交流与合作,把中国硬推到“威胁”甚至是“敌人”的位置上。德国一些政治要员为捞取自己政治资本甚至拿台湾问题做文章,冲击中德关系的政治基础。一些学者片面解读中国,甚至以反华为业,给德国政治决策“吃偏食”,专业偏见与政治误判相互作用,在对华关系上走极端,推动德国社会的对华负面认知,损害中德关系的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德国总理朔尔茨强调不搞“对华脱钩”政策,不搞针对中国的结盟,展现出政治务实理性。不少经济和社会人士对一些政客在中德关系上的短视和投机十分不满,一再提出批评,警告破坏中德关系将使德国蒙受巨大损失。中德关系的信任基础正受到严峻考验,但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