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日前访问欧美五国。他在出访前和出访过程中都提及日本作为今年轮值主席国,将推动G7与“全球南方”国家加强关系。去年以来,笔者与日本等国智库学者和外交官交流时,明显感受到“全球南方”概念在升温,越来越受到西方学界和政策精英热捧。在国际地区形势动荡不稳的当下,素来对“南南合作”关注不高的西方国家为何突然聚焦“全球南方”?实在耐人寻味。

传统的“南方”“北方”概念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殖民地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一些摆脱殖民枷锁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开始使用“南方”,来表明发展中世界与工业化国家代表的“北方”之间存在系统性不平等。“南南合作”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追求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国际议程。

冷战后,随着全球化进展和阵营对抗消失,“南北方”概念在国际政治议程中有所降温。近年来“全球南方”概念兴起,显然也与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何谓“全球南方”,国际上对其范围和定性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界定。根据南南合作金融中心的定义,“全球南方”主要包括77国集团和中国,涵盖广大亚非拉地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全球南方研究项目主任安妮·加兰·马勒认为“全球南方”有三层含义:一是取代冷战时的“第三世界”概念,指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中受到负面影响的群体和地区;二是通过给“南方”加上“全球”一词,进一步淡化地理意涵,突出经济地位方面的南北方差异;三是反映南方国家基于相似处境的相互认同,对抗的是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德国智库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萨巴斯蒂安·豪格指出,“全球南方”作为一种抵抗符号,代表着既反对“北方”主导的多边秩序,也反对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等霸权力量。

由此可见,“全球南方”与“南方”概念一脉相承,也具有鲜明的国际政治意涵,“全球南方”国家正在成为全球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去年9月,有日本学者发文指出,“全球南方”国家虽然数量众多,但在国际事务中地位边缘,而联合国围绕俄乌冲突的投票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立场主张多样,并未盲从西方,凸显出发展中世界的多元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这也给西方世界敲响了警钟,日本应当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政策投入。与此同时,美国国内政策界围绕“全球南方”的讨论也在升温,去年美国接连主办“美国-东盟峰会”“美洲峰会”和“美国-非洲峰会”,或许可以看作是拜登政府致力于强化对“全球南方”影响力的一系列尝试。

应当看到,G7开始关注“全球南方”,背后显然掺杂了大国竞争和阵营对抗的政治考量。作为西方主要工业国“俱乐部”,G7标榜的职责是就全球治理尤其是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协调,对世界经济发挥引领作用。然而随着新兴经济体影响上升,全球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发达经济体不同程度面临竞争压力。在乌克兰危机引发的全球能源、粮食危机和通胀威胁中,欧美日自身难保,未能对全球“稳经济”“保增长”发挥应有作用,相反个别国家还在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对外转嫁国内矛盾压力。与此同时,G7依然沉醉于自身的价值观“优越性”,习惯于对国际地区事务指手画脚,干预他国内政。尤其是在美国遏压中俄的大国竞争指挥棒下,G7不断突出阵营对抗的意识形态色彩,已经沦为护持美西方霸权的核心小圈子。这些做法实际都在加剧“全球南方”国家对西方大国的离心离德。